第九十一章 集體陪洛璃讀書(第2頁)
他剛說完,一名女生站起來反駁道:“不對,如果不是秦首先提出這個概念,那麼漢根本想不到一統天下的概念。
就像秦滅之後,項羽將各路諸侯封王一樣,他就沒想過一統天下,他的思維還停留在上個版本,根本沒更新。”
“那你舉的這個例子,不正好驗證了我的結論了嗎?秦朝就是沒有吧一統天下的觀念深入人心啊,做到這一點的是漢朝。”男生反駁道。
“我反駁的是你說的漢朝的功勞,如果沒有秦的開創,後世根本不會有這個概念。為什麼第一次出太空,第一次登月,第一次潛入深海值得銘記,因為是第一次,所以重要。”
底下的學生鬨堂大笑。
這說的是什麼虎狼之詞,這是他們不花錢能聽的?
女生也立馬反應過來了自己說了些什麼,連立刻就紅了,然而惡狠狠地瞪著那些起鬨的人。
“好了,好了。”趙老師拍了拍手,吸引了眾人的目光。
“歷史有無數個角度可以解讀,我只是講述我的觀點,你們自然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可以存異,也沒必要求同,所以你們堅信自己堅信的就好。
“如果想辯個高下出來,那我哪天專門空出節課來讓你們辯論,現在先聽我講,好不好?”
聽到這話,一男一女立即偃旗息鼓,安靜地坐了下來。
而此刻的古代。
古人們一副不敢置信的模樣。
他們聽到了什麼?
第一次登月?
這個“月”是他們想的那個月亮嗎?
後人連月亮都能上去啦?
那月亮上真的有蟾宮嗎?真的有嫦娥嗎?
這時,趙老師又翻了一篇ppt,屏幕上只寫了三個字——“書同文”。
“這時,可能有人會問,這建議明明是李斯提出的,和秦始皇有什麼關係?”
看到有同學點頭,趙老師微笑著繼續說道:“實際上,這個建議雖然出自李斯,但真正的功勞確實應該歸功於秦始皇。”
“不過並非因為他是領導的原因,而是這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秦始皇在做這個決定的時候,是頂著極大壓力的,在當時的所有人看來,他是一個巨大的冒險者。”
“我們剛才說,後世無論如何都會追求統一,因為前人已經做到過。但反過來,在秦始皇的時代,統一大業從未有人實現過,沒有人能為他提供先例。”
“在當時的人看來,組織一個疆域廣闊的超級帝國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因為它太複雜了,複雜到一個茴香豆的茴字有七中乃至十幾種寫法。”
“舉個例子,如果說現在把全世界統一成一個國家,或者說把東楠鴨統一成一個國家,你認為現實嗎?”
“那麼多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不同歷史的國家,是沒辦法統一到一塊去的。”
“這東西不是你把他們打趴下,然後佔領了就叫一個國家了,能打下來和能統治是兩碼事,武力上的征服只是第一步。”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而文化認同與政治制度的征服,才是你能不能坐穩天下的保障。為了把這個天下坐穩,秦始皇接下來幹了好幾件極其偉大的事情。”
“第一件事,就是解決了文化認同和政治征服,而這兩個關鍵點應該從什麼地方入手?”趙老師用激光筆照了照大屏幕上的那三個字。
底下的學生們異口同聲的說道:“文字。”
“沒錯,就是文字,咱們先來看一下地圖。”
趙老師翻到了下一頁ppt,展示了秦國和秦朝時期的版圖對比圖。
“左邊這張就是秦始皇繼位時的版圖,而右邊這一張是他統一天下後的版圖,基本上版圖擴大了近一倍。”
“而最重要的是,這是在短短十多年間完成的,吞併速度快,就意味著大量的楚國人,齊國人,趙國人等原七國人全都在短時間內迅速失去了祖國。”
“如果說秦再用一百年的時間去吞併六國,那麼可以潛移默化的完成整合,畢竟時間是最好的健胃消食片。”
“但歷史最有魅力的就是沒有如果,秦始皇作為擁有著華夏大地眾多,嗯……眾多第一次的男人,他那時面臨的困難是無法想象的。”
“由於他吞併太快,消化跟不上,這就導致秦朝的政令無法暢通無阻的傳達四方。”
“因為他面臨著兩座極其沉重的大山——聽不懂和看不懂。”
“我國幅員遼闊,山川縱橫,因此,各地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方言,咱們班裡的同學應該是來自五湖四海,那麼問一下,如果都使用各自的家鄉話,你們能夠進行溝通嗎?”
“顯然是不行的,但是排除語言,你們真的無法進行交流嗎?”
“是可以的,對吧,因為你們使用著共同的文字,說不明白,咱們可以寫嘛,實在不行就打字,反正總歸是能交流的。”
“可秦國當時面臨的情況就比現在複雜的多了,不僅各地的話聽不懂,寫的字也全都不認識。”
“一個茴字孔乙己能寫出四種寫法,當時卻能寫成七種,甚至更多寫法。”
“所以六國人要去其他國家,要麼就得帶翻譯,要麼就得表演相聲傳統劇目《學聾啞》。”
“因此這時候一個統一的文字,就顯得極為重要。”
這時,最開始的那名戴眼鏡的男生又舉手問道:“老師,為什麼不能統一語言呢?”
“因為當時做不到,別看現在影視劇中都是普通話,但實際上你去祖國的大好河山溜達一圈就知道了,百姓們日常使用的還是當地的方言。”
聽到這話,洛璃十分贊同地點了點頭,她想到了長安麵館的那對中年夫妻,也想到了首都的那些出租車司機。
在日常生活中,貌似確實是方言使用的更多一點。
這一點,身在清朝的乾隆也是深有體會。
他大清已經推及官話許多年了,可成果一直不明顯。
比如前些日子地方官員入京述職。
一位湖-南的官員,每每提到湖-南的時候,他就說成呼-蘭。
這給乾隆聽的一臉懵逼,他實在是不理解,他一個湖-南的官員是怎麼跟黑-龍-江扯上關係的。
這些地區還算好一點的。
閩地還有粵地的官員說話,那才是真的一點都聽不懂。
因為路程太遠的關係,其實這些地方的官員很少有機會入京面見他,所以都很緊張。
眾所周知人一緊張就會結巴,而這些人本來鄉音就重,再加上結巴,他是一個字也聽不明白。
想要發作吧,偏偏這些人還挺照顧他感受的,往往嘰裡咕嚕說完了,還會來上一句“房桑,逆叮咚了嗎?”
他孃的,若是讓不知情的聽到,還以為他是小日子人呢。
可他能怎麼辦,糾正他們顯然不現實,只好點頭回道:“房桑叮咚了,泥萌咻西八。”
所以他還是很認同後世的這個學者的觀點的,統一語言不現實,統一文字才是正解。
現實。
趙老師接著講解道:“在古代,語言是沒辦法大規模規範的,因為它根本無法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