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老朱收緊的海禁(第2頁)
不過老陳後來被真正的航海王鄭和給收拾了。
這些鬧事的不在少數,動輒就是幾千人,上萬人,乃至數萬人的規模,已經不是小股勢力,也不是小打小鬧可以解決的。
在大明主要精力放在元廷身上時,大海的問題只能擱置,禁海閉關,成為了減少沿海損失、減少百姓與海匪勾結的一種政策選項。
只是這種政策,是對內臣民,而不是對敵人,所取得的效果有限。
除了海上敵對勢力的威脅與襲擾,大明也沒空搞什麼遠航貿易,休養生息,鼓勵墾荒,大規模屯田,發展農桑這才是正事,別說什麼遠航貿易,甚至連商業也頗有些“不屑一顧”。
據文獻記載,洪武十三年的時候,吏部上書:“稅課司歲徵額米不足五百石者,凡三百六十四處,宜罷之。”
而這裡的五百石米,大致摺合二百五十兩至三百兩。
也就是說,有三百六十四個稅課司,一年收上來的商稅,還不到這點錢。而當時全國的稅課司總數量,僅僅只有四百餘!
換言之,整個大明國內,一年收上來超出三百兩的課稅司,僅僅只有三四十個……
而這也從側面佐證了一點,大明的商稅數量,可憐得令人想哭。
加上歷朝歷代“重本抑末、重農抑商”的慣性思維,老朱做出海禁政策,就當時來說,是存在著一定合理性的。
老朱的錯,不在於海禁,而在於他太過偏執,希望一個固化的框架來運行大明,不允許後世接班人擅自改變“祖宗成法”!
別以為朱老四開放了海禁,他並沒有,哪怕是鄭和一次次遠航,創造了屬於中國人的海上傳奇,但這只是官方的遠航活動,不是民間的,而且整個過程中,民間遠航事業也沒有開啟。
雖然後來有隆慶開關,但大明的航海事業已經受挫。
顧正臣之所以在此時對工部尚書等人提出遠航建議,是為了借他們之口,去影響與改變朱元璋的意志。
因為在明年,也就是洪武七年九月初九,朱元璋將會廢罷寧波、泉州、廣州三市舶提舉司,這也意味著海禁的進一步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