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梅驚雪 作品
第九十六章 老朱不懂經濟(第2頁)
顧正臣看了看眾人,收起文書,咬牙喊道:“愣著幹嘛,搬東西去,還要本官吩咐嗎?老和尚,回你的天界寺去,沒事別來煩我!”
如玘不以為忤,一臉佛笑,掐著佛珠轉身而去。
駱韶、趙謙等人紛紛上前幫忙,將箱子搬到二堂,顧正臣看著兩個大箱子,更鬱悶了,指向駱韶說:“點數清楚,另開賬冊,少一文對不上賬,日後戶房所有人就不需要再領養廉銀了。”
“縣尊,這是?”
駱韶等人驚愕不已,打開一看,清一色全是銅錢,一串串都已串好,有長有短,整整齊齊堆疊著。
顧正臣肉疼不見的兩千貫錢,揮了揮手:“抬走入賬,日後每個月養廉銀就從這裡出。還有,辦完之後回去跟家人聚聚,明日之後,不休沐,無事不得離開縣衙。”
“領命。”
駱韶帶戶房人仔細點數,確定足額一千貫之後,便送至縣庫封存,並記錄在賬冊之中。
夜色來臨。
駱韶、趙謙出了縣衙,同行在街道之上。
趙謙看了一眼沉思的駱韶,開口問:“你在想縣尊是使了什麼手段,讓佛門心甘情願奉送上一千貫錢?”
駱韶皺了皺眉,拉了拉衣袖:“趙兄,你也見到了。佛門送出一千貫錢,縣尊似乎很是不滿。”
趙謙迎著清涼的風,笑道:“定是佛門給少了,要不然縣尊也不會惱怒。”
駱韶抬頭望向夜空,思索了下,疑惑地說:“縣尊吃了虧,卻只是惱怒,沒有追討。這才是令人奇怪的,說明……”
“說明縣尊看的那一封文書,解釋了緣故,而縣尊不得不接受。”
趙謙臉色變得凝重起來。
駱韶握了握拳頭:“你是承發房的人,簽收文書時,應該看清楚是哪裡發來的文書吧。”
趙謙深吸了一口氣:“金陵,戶部。”
“戶部?”
駱韶驚訝不已。
趙謙看向駱韶,吞嚥了下口水:“如此說來,縣尊背後站著戶部中人?”
駱韶想了想,只有這麼一種可能。
趙謙還是有些不解:“可戶部發文書,為何要發兩份?”
駱韶想不明白,只好說:“至少證明——咱們的知縣不簡單啊。到路口了,各自回家吧,明日一早,好好當咱的吏員。”
趙謙拱手,與駱韶在路口分別。
縣衙二堂。
顧正臣看著朱大郎的文書,心有餘悸。
試點養廉銀,老朱是打心裡不同意,他只顧著盤算大的賬目,粗略統算,天下府州縣全部施行養廉銀,將會吃掉一年稅賦的三分之一!
乍一看,這個算法沒問題,各地府縣那麼多官吏,照顧周到,確實需要耗費巨大財政。
但問題是,經濟賬不是會計賬,只看簡單的數字增減。
誠然,大規模的養廉銀必然會吃掉巨大財政,但因此帶來的隱形收益被忽視了,朱元璋也沒看到潛在的貪墨蠶食,沒有看到盤削過重之下的百姓只能是日子越來越苦,隨之而來的土地兼併,佃農增多問題,沒有看到廣大百姓對天災人禍抵抗力的下降,隨之帶來的賑災成本,沒有看到整個社會大環境的死氣沉沉,就連消費,都謹小慎微。
如玘不以為忤,一臉佛笑,掐著佛珠轉身而去。
駱韶、趙謙等人紛紛上前幫忙,將箱子搬到二堂,顧正臣看著兩個大箱子,更鬱悶了,指向駱韶說:“點數清楚,另開賬冊,少一文對不上賬,日後戶房所有人就不需要再領養廉銀了。”
“縣尊,這是?”
駱韶等人驚愕不已,打開一看,清一色全是銅錢,一串串都已串好,有長有短,整整齊齊堆疊著。
顧正臣肉疼不見的兩千貫錢,揮了揮手:“抬走入賬,日後每個月養廉銀就從這裡出。還有,辦完之後回去跟家人聚聚,明日之後,不休沐,無事不得離開縣衙。”
“領命。”
駱韶帶戶房人仔細點數,確定足額一千貫之後,便送至縣庫封存,並記錄在賬冊之中。
夜色來臨。
駱韶、趙謙出了縣衙,同行在街道之上。
趙謙看了一眼沉思的駱韶,開口問:“你在想縣尊是使了什麼手段,讓佛門心甘情願奉送上一千貫錢?”
駱韶皺了皺眉,拉了拉衣袖:“趙兄,你也見到了。佛門送出一千貫錢,縣尊似乎很是不滿。”
趙謙迎著清涼的風,笑道:“定是佛門給少了,要不然縣尊也不會惱怒。”
駱韶抬頭望向夜空,思索了下,疑惑地說:“縣尊吃了虧,卻只是惱怒,沒有追討。這才是令人奇怪的,說明……”
“說明縣尊看的那一封文書,解釋了緣故,而縣尊不得不接受。”
趙謙臉色變得凝重起來。
駱韶握了握拳頭:“你是承發房的人,簽收文書時,應該看清楚是哪裡發來的文書吧。”
趙謙深吸了一口氣:“金陵,戶部。”
“戶部?”
駱韶驚訝不已。
趙謙看向駱韶,吞嚥了下口水:“如此說來,縣尊背後站著戶部中人?”
駱韶想了想,只有這麼一種可能。
趙謙還是有些不解:“可戶部發文書,為何要發兩份?”
駱韶想不明白,只好說:“至少證明——咱們的知縣不簡單啊。到路口了,各自回家吧,明日一早,好好當咱的吏員。”
趙謙拱手,與駱韶在路口分別。
縣衙二堂。
顧正臣看著朱大郎的文書,心有餘悸。
試點養廉銀,老朱是打心裡不同意,他只顧著盤算大的賬目,粗略統算,天下府州縣全部施行養廉銀,將會吃掉一年稅賦的三分之一!
乍一看,這個算法沒問題,各地府縣那麼多官吏,照顧周到,確實需要耗費巨大財政。
但問題是,經濟賬不是會計賬,只看簡單的數字增減。
誠然,大規模的養廉銀必然會吃掉巨大財政,但因此帶來的隱形收益被忽視了,朱元璋也沒看到潛在的貪墨蠶食,沒有看到盤削過重之下的百姓只能是日子越來越苦,隨之而來的土地兼併,佃農增多問題,沒有看到廣大百姓對天災人禍抵抗力的下降,隨之帶來的賑災成本,沒有看到整個社會大環境的死氣沉沉,就連消費,都謹小慎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