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隨流雲 作品

第778章 有利潤,才有支持你的動力(第2頁)

  第一,李野是出國見識過海外的先進生產力的,而且還在相關的企業參觀學習過,這就加大了他的可信度。

  第二,李野竟然把矛頭指向了生產線上的“老師傅”,要知道這些六級工、七級工,甚至八級工,可都是工廠的寶貝,
  用後世的話說,這些工廠裡的大師傅都是生產“大動脈”,根本動不得,一斧子砍下去,整個車間都得癱瘓。

  所以吧!廠長見了這些大爺都得給他們遞煙,李野你個毛頭小子竟然敢公然說他們的不是,不想混了是吧?
  不過李野接著說道:“當然我不是說這種模式不好,我們一直講究以老帶新、代代傳承,師傅帶徒弟,
  這種模式幫助我們培養出了大量的技術工人,也建立了我們全品類工業化的基礎但是在我們急需要擴大生產的時候,這種模式就有了不足.”

  李野說道:“二戰時期,燈塔的工廠接到了十倍、幾十倍的訂單,工廠內也招納了十幾倍的工人,

  然後,隨之而來的就是生產混亂,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生產原料過度浪費等等現象,因為每一個老師傅腦子裡的想法是不一樣的”  
  在改開之前,內地的一些工廠裡面,就是沒有標準的,今天這樣,明天那樣,改來改去是真真的“手搓”工業,所以李野說的話,引起了下面很多人的共鳴。

  “後來,燈塔首先根據二戰之中得到的經驗,提出了生產、管理標準化的建議,不再以人為標準,而是以標準為標準,明確質量目標和工作描述、工作指導,
  經過多年的總結,這套標準已經趨於完善,並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最後發展出了國際化的標準.”

  李野看到臺下的人有些騷動,便拿出了臨時準備好的一塊小黑板,在上面寫了一組數字。

  “剛才我說的那些,可能還不夠直白,我現在就以我們京城一家企業的具體情況,來給大家做一個示範.”

  “昌北機械廠,在三年前是一家普通的機械加工廠,沒有生產計劃,效益下滑嚴重,後來,昌北機械廠跟我們單位一樣,吸取了外資,進行了生產改革,”

  “在吸取外資的第一年,昌北機械廠的產值增長了七倍,工人們的工作熱情非常高,但是產品的次品率,跟前面十幾年沒有太大的變化,一直在千分之三左右徘徊,當然,這個千分之三已經很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