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師中郎將 作品

第四章 詢問(第2頁)

 楊清也只得繼續恭敬行禮,連說過譽了。

 “楊郎君看來不是本村人氏吧?”李縣尉聽得楊清說話不似蜀郡的口音,很是好奇他的身份。

 “清乃江州人氏,一路遊歷而來,正欲進城,在此村歇腳,未曾想遇到這等事。”楊清解釋道。

 “原來如此,那正好,本官就要返城,你何不與本官一起趕路,也好有個照應。”

 “這那就多謝縣尉了。”人家堂堂都畿所在縣的縣尉給面子,楊清也不好推辭。

 李縣尉點了點頭:“甚好,來人將人犯陳三押解在隊伍中間,啟程回衙。”

 至於貴人車隊早在陳三跪下認罪不久後就走了,自是不與他們一路,這讓這位李縣尉好是一陣兒失落。不過他轉念一想,今日自己的表現雖算不得好但也算中規中矩,倒不如留一個平淡的印象。若再上趕著前去相隨,顯得諂媚不說,自己今日的缺點怕也會放大幾分。

 李縣尉向陳家村眾人做了個交代,楊清也特意向劉老丈拜謝作別,一行人沿著來時道路向著成都城行進。

 歸途中,縣尉李瑜騎著馬走在隊伍前面,應李瑜所邀,楊清也騎馬陪伴在他身側。在江州時,楊清也已覓得機會學會了騎馬,故而此時並未露怯出醜。

 “明之,不知你治何經典?”李瑜詢問道。

 兩人已經互相通報了名字,楊清的表字自然是他自己所取,清者明也,名和字相輔相成符合表字的取法。

 李瑜見楊清一身布衣,大概是個寒門黔首出身,雖不會就此看低於他,但對其的考究得更加詳細了。萬一此人只是在刑名一道上略有天賦,於其他地方並無才幹,那對此人的後面的計較就得變上一變了。

 這也怪不得李瑜如此慎重,因為這個時代的書籍和知識大多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教育往往是以家學傳授,人才也往往出自彼輩。寒門或者說黔首百姓中雖也會出些才高智絕的人才,但這畢竟是少數。故而李瑜有此一問,想探究楊清的學識。

 “清出自寒微,未曾專治經典,只是聽得老師傳授過幾句聖人學問。”開玩笑,他懂什麼經義,後世大學階段以下也不教授這個啊,後世能稱得上通經治典的怕也是一些教授學者級中的高明人物。四書五經他也學過一點但怎敢在人面前言“治”,故而說得模稜兩可,不過也算真實,先秦諸賢的學問高中大學還是學過一些的,但也只在瞭解一些基本知識的層面。

 “哦,不知令師是哪位大賢?”李瑜客氣地問道。

 “家師只是個山野老人,清也只是有機會在他老人家面前聆聽了五年教誨,胡亂看過一些四書五經,老莊管韓,學了些天文地理、兵農戰策、火候丹訣之類的,倒是未治經典,讓縣尉見笑了。”

 楊清開始了打造人設的第一步—胡謅一個高深莫測的隱士大賢做師傅,一來顯得自己不是常人,二來也可以解釋一些自己後世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