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師中郎將 作品

第四百七十四章 各藏深意(第2頁)

 “不知吳王對此是何看法?”諸葛亮反問道。

 步騭道:“有這麼多吏民請命勸進足可表示百姓歸心我主,唉,民意難違,吳王對此事也是頗為躊躇。況且自去歲我軍在石亭一帶大敗魏軍之後,我東吳國內就不斷有祥瑞降生,天意昭然若此,吳王也不能逆天而行。”

 如今天下三分,季漢與曹魏的君主俱皆稱帝,獨剩東吳一家只是個王國,這如何能讓向來心高氣傲的孫權滿意?

 而孫權之所以久久未能稱帝,並不是因為他不想,而是因為東吳稱帝的法理實在過於不足,遠不能和季漢、曹魏兩家相比。

 曹丕稱帝實質上是用武力篡奪了漢獻帝的帝位,但人家在表面上畢竟還是走了禪讓這一套天下人所承認的合法程序,是以曹氏代漢自立算得上出師有名。

 而劉備身為高皇帝劉邦的後裔,天然具備繼承漢室正統的權利,當然他的這個繼承權可能排在很後面,但當曹丕篡位後,作為當時漢朝宗室中最有實力、最有能力匡扶漢室的劉姓子孫,他自是可以稱帝以延續漢統。

 更何況已經有光武皇帝的例子在前,作為偏遠宗室的劉備稱帝當然更會得到天下人的認同。

 而孫權一無禪讓之類的合法程序,二無血緣繼承的天然優勢,若冒然稱帝定然會惹天下人非議,所以東吳君臣對稱帝這件事的底氣不是太足,只能扯一扯民心、天意這些虛無縹緲的理由來為自家壯聲勢。

 當然面對諸葛亮的發問,步騭還是隱晦地提了提石亭大捷這個武功,委婉地告訴諸葛亮吳軍不僅可以在夷陵獨立擊敗漢軍,現在也已經可以獨立擊敗魏軍,縱然稱帝致使漢吳聯盟破裂,東吳亦有力量兩線作戰,不會害怕受到季漢在軍事上的威脅。

 其實天意民心俱是虛妄,東吳自身國力的強大才是孫權君臣敢於稱帝的最大底氣。

 諸葛亮自是聽懂了步騭的言外之意,心中儘管微覺有氣,但也不得不承認以東吳目前的實力的確能夠支撐兩線作戰,這樣一來就算徹底與東吳撕破臉皮似乎也無法阻止孫權稱帝?

 “亮與吳王相交多年,深知吳王識見淵深、擅長審時度勢,自前年興兵以來我漢軍兩度北伐,殺得魏軍連連落敗,雍涼州郡幾被我全數收復,可見炎漢氣數未衰、中興有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