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行貓步 作品

第59章 運輸的難題(第3頁)

 

    在郝亮看來這個馬車的車輪就是違背科學的,車輪越寬,接觸面積才越大,車輛也不會陷入泥土中,不僅輕便而且平穩,很明顯的例子就是前世那些豪華跑車的車輪,一般情況下輪胎很寬的小汽車都價格不菲。
 

    郝亮決定試做一個平板車,雖然動力依然是由馬匹提供,但是輪胎、車輪都會有變化。據瞭解,去長隆的道路相對比較平緩沒有什麼山路和大坡,因此郝亮考慮板車用三個輪子,前面的一個輪子用來轉向,三個輪子承擔了貨物的重量,馬匹只需提供向前的拉力即可。
 

    不確定自己造的車能不能最終使用,所以郝亮在研製板車的期間,安排孟非聯繫了十二駕馬車,每天六駕馬車不停運輸。
 

    郝亮此次板車的製作不緊不慢,因為他以後還要做蒸汽機為動力的車,所以眼下他首先想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便是軸承。
 

    軸承看似簡單,但是製作工藝要求還是很高,前世郝亮雖然有相關的工作經驗,對軸承的加工製作流程非常熟悉,但是那都已經實現了自動化控制,每個滾珠的大小和重量都是智能化把控,經過鍛打、熱處理、淬火等一道道工序後才能產出一個成品,就這樣智能的東西,國內一些關鍵設備的軸承依然長期需要進口。
 

    想到這些,郝亮頓覺這個東西難上加難,僅珠子的圓度他目前都無法保證。
 

    “算了,圓的慢慢再搞,我先搞個圓柱形的滾珠試試”,郝亮暗暗道。
 

    一段時間裡,西山的鐵礦、冶煉工坊、加工工坊熱鬧非凡,在這裡做工的老百姓普遍收入都較高,每個人在很短的時間賺到了不少錢,走路身板也直了,說話口氣也大了,走在城裡的大街上都似乎有了一種高人一等的感覺,因此想方設法進入到郝亮的廠子做工,已經成了當地百姓最嚮往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