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行貓步 作品
第59章 運輸的難題(第2頁)
新的工坊非常寬敞,播種機加工區、蹄鐵加工區、鑄造區、打磨區等等應有盡有,還專門找了一片地方建立起來一個巨大的庫房。
為了在年底前完成蹄鐵訂單,蹄鐵加工的人數已經有十五個人,原先的齊二林和二毛等人現在都已經出師,是整個工坊的技術大拿,做幫帶一條龍服務,工坊的生產情況很快就步入正軌,日產蹄鐵六千個,播種機五十個,效率槓槓的。
冶煉工坊也已經建好了三個熔爐,還有一個正在建設,預計七八天後便可以投運。按照兵部的訂單,每月需要十萬斤鐵的供應,相當於每個爐窯每天冶煉一千多斤,加上日常蹄鐵和播種機的消耗,每天每個爐窯一千五百斤鐵,這也只是按照目前三個爐窯的產能計算,要是第四個也投運的話,這些訂單對郝亮來講還是小意思了。
一千斤鐵,就是十個一百斤的鐵錠罷了。
人員多了,後勤保障的花銷也逐漸開始顯露,包含挖礦的工人,目前得有個一百二十號工人,這每天的吃飯就得十兩銀子,不過郝亮開設的食堂飯菜質量也比較好,頓頓有肉,還變著花樣來。尤其是滷肉,工人都是往死裡吃,但是對於郝亮而言,這些都是小意思。
最讓郝亮頭疼的就是運輸的問題,常規的馬車裝上十個鐵錠的時候,一匹馬已經拉著有些吃力了,如果拉五個鐵錠,馬匹狀態相對正常。
一架馬車往返長隆用時一天半,需要一兩銀子的運費,十萬斤的話就得兩百趟次,花費運費二百兩。
錢的事情郝亮還可以接受,但是他上哪找兩百架馬車是關鍵。
“目前沒有其他的好辦法了,只能生產一點就送過去一點了”,郝亮無奈搖搖頭,並決定給李雲寫信說明情況,讓他幫忙向孫牧解釋。
解釋歸解釋,但是問題還得解決,這個世界的馬車用的都是木質車輪,輪轂較大,但是與地面的接觸面積卻很窄,道路上形成了兩條深深的車澈,每個馬車都需要走在那個溝槽裡才相對省力,就像一個凹進去的軌道一樣,馬閉著眼睛都能走到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