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9章 造就一代天子

何雨柱的後代認為,《周易》詮釋可以分成三個層次:一是對《易經》的詮釋;

 它的首要層次是“訓詁”。凡以文字釋義者,謂之“訓”;以今文釋之,謂之為“詁”。此層次即為對聖人之思的無盡追索,探尋當時聖人著書之真實用意;宋明派以“託古言志”為第二個時期。遵循聖人之道,並根據實際情況,對其進行拓展;第三種境界,便是“心說”。就算是聖賢,也只是聖賢之道,非吾之道。我只不過是認同了自己的想法,將自己的想法與經典結合起來,然後與其中的聖人們辯論一番。

 瞭解、應用、駁斥。三者互相依賴。

 何雨柱所處的年代,正是孔子經典研究在這三方面都有長足進步的時期。不僅是儒門,其餘諸門,皆可運用此術。

 但是,何雨柱目前才剛剛踏入“道”第二層。第三個層次,離他們太遠了。

 孟子曾言:「自堯至湯、湯至、文王至孔子,各有五百年之久,自孔子至今,亦逾百載,至聖人之世,亦可為證矣。」

 如今的讀書人,也是如此,自古至今,聖賢之言,皆有之。

 何雨柱自然是要跟著潮流走的。

 他可以在其中加入新的東西,加入後世的思想,但他只說“用”,不說“駁”,不然會引發眾怒。

 或許,當他的身份和年齡達到一定程度之後,他才會“大膽”起來。

 何雨柱略一思索,就開始奮筆疾書。他一步步地記下了這個註釋。他一邊解說,一邊向‘聖人’請教,然後給出自己的見解。按照他平時的習慣,大概也就兩三千字左右。有的時候還要查閱典籍,滿打滿算,滿打滿算也不過百餘字。

 《春秋》也就是餘言,何雨柱把註釋重新進行四五次,也就是四五萬多言。兩個多月的時間,足夠他出本書了。

 何雨柱對《紅樓夢》的標點運用進行了研究。

 何雨柱也沒想到這些學子會如此輕易地就接受了。

 在後世看來,由於種種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人們對此書的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