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尋親
在溫陵逛了兩天,曾經的繁華依稀可見,如今的落寞也是歷歷在目,和番禺有許多地方相近,溫陵作為海運繁城確實一些地方勝過番禺的,那些跨江接海的大石橋不是其它地方可比的,還有那些番商後人,比番禺那邊更多一些,也能夠說明一二,龐大的海運也不是一城就可以全部接納下來的。
盧林看了個大概,覺得有些瞭解了,王文英應該會多看些時日的,這些事情王文英來做,肯定比他做得好多了,而且王文英是個有遠見的,能夠看到更多東西,到時候請教她就是。
若是要走海運,盧林覺得自己跟著大船走一趟,經歷一番就可以了,這是他可以做的事情,自從得了十姑姑的提點,這段時間和武南、邢家父子交好,他們都是有經驗的,到時候可以去找他們。
晚上在酒樓吃晚飯的時候,盧林問道:“文英,你還準備在溫陵呆幾日?”
王文英問道:“盧林,你覺得這兩天就看的差不多了?還是你有事?”
盧林說道:“我是還有些私事,沒時間看了,我看遠不如你看,我回頭請教你就是。”
雅師姐問道:“師弟有什麼私事,我們同你一起去就是。”
盧林說道:“這個不能說,和你們無關的,我獨自去處理就是。”
蘇師姐說道:“盧師弟,你這有些不好吧。要不要我回去和星冉說說。”
盧林趕緊說道:“師姐,這事我還真不能說,三叔是知道的,二位師姐,你們就和文英多在溫陵看看,然後一起回臨江坊。”
蘇師姐“哦”了一聲說道:“三師伯知道。那好吧,我們就和女狀元一同回臨江坊。”
雅師姐也點了點頭。
王文英問道:“盧林,你明天就走麼?”
盧林點了點頭。
王文英也不說什麼了。四人吃過飯就回客棧去了。
盧林讓夥計去幫忙買個份附近沿海的地圖,在房間仔細看了起來,盤算後面幾日怎麼走怎麼去尋找。
.
五月二十六日一早,吃過早飯,盧林將千里鏡交給王文英,讓她們用著,回臨江坊讓黃雲峰看看,拆了也行,這千里鏡日後是有大用的,若是黃雲峰能夠琢磨仿造出來就好了。
王文英訝異道:“這千里鏡這麼珍貴,你讓雲峰拆了來研究?”
盧林說道:“鄭田川他們不是去了真臘、蘇祿國、滿剌加國那邊去找尋這千里鏡麼,這枝千里鏡也是武南當初在真臘、蘇祿國、滿剌加國那邊花了五百兩銀子買來的,他們買到了,不就又有了,這是好東西,需要的人多了去了,一枝兩枝的不夠。”
王文英說道:“如今你這不就一枝麼,兩枝拆了一枝就拆了,若是鄭田川他們沒有買到呢?不就一枝都沒了?”
盧林掏出那枝從海盜船上獲得的千里鏡出來,笑嘻嘻的道:“放心,我這還有一枝。”
蘇師姐和雅師姐頓時驚訝問道:“盧師弟,你這枝是從哪裡來的?一路上也沒有見你拿出來用過。”
盧林說道:“這是那海盜頭子的,雅師姐從船上離開後,我就問他是不是有千里鏡,不然他是不可能這麼遠就看見我們的船的,當時我和武南是在艙頂用千里鏡看見他們的船的。最後他要個痛快,都說了,我在艙房找到的。
這也是西洋那邊紅毛人販賣過來的,這枝更好一些,那海盜頭子說是花了六百兩銀子,而且真臘、蘇祿國、滿剌加國那邊的海盜都有,如今那邊紅毛人打得厲害,沒什麼商船往來,這千里鏡就少見了,要是實在買不到的話,明年我們來南海打劫海盜弄幾枝來用。”
蘇師姐說道:“師弟啊,你這小心思可真多啊,連我們也瞞著。”
盧林臉色微紅,說道:“你們拿著武南的千里鏡一樣不是見識了,渡海的時候我和武南說好了的,答應一千五百兩賣給我,我怕他得知我得了一枝,就不賣給我了,這是好東西,多多益善,就誰也沒說。”
王文英說道:“是好東西,就這麼一枝,五千兩也值,只是真要用,五百兩銀子確實也不便宜的,既然是販賣過來的,那肯定西洋那邊一二百兩銀子就能夠買到,讓雲峰去研究是可以。”
收下千里鏡,王文英就和蘇師姐、雅師姐繼續去城中看去了,盧林找掌櫃退了房,換了二十多兩碎銀子和五吊銅錢,騎著【小紅】出了溫陵往東北方向海邊去了,大木匣裝著槍和弓箭,昨天就給了蘇師姐幫忙帶回去,他只帶著【長天】背了個小包袱裝著換洗衣物和自己的一些物品。
三叔告知的信息就那麼一點,要找到是很渺茫的,不知道自己的身世無所謂,如今是知曉了,又來了這邊,肯定是要去找一找的。從這邊一直找到冶城去,到八寶閣故地看看,然後就回臨江坊,至於這一路過去怎麼找,盧林昨夜就盤算好了,沿著海邊走,有三百五十餘里;在瀛洲陪著王文英那樣挨村挨戶的去打聽,是個笨法子,但是盧林就打算用這個法子,一天走個四五十里,走個六七天也就差不多了。
要是這樣也找不到,那也沒辦法了,他也盡力了,不可能無休止的找下去,那些是親人,但是盧林從未見過,三叔說的也是二十年前的消息,就是說姓林,越州西邊的漁村,二十年前的情況也不清楚,更不用說如今了。
出了溫陵沿著海岸向北,不到二十里,就看見一個漁村,看著村裡的房子,村民的生活似乎還不錯,盧林找到最近的一戶漁家,是個四十多歲的中年漢子,應是常年出海打漁,膚色黝黑,略比盧林好一些;盧林開口問道:“這位阿叔,你們這裡可有姓林的?”
那漢子說道:“我就姓林,你這小弟找姓林的做什麼?”
盧林連忙掏出幾十文錢遞了過去,說道:“阿叔姓林啊,那就好,我是來找人的,就想問問,二十年前你們這裡有沒有姓林的嫁了女兒到汀州去了?”
那漢子說道:“二十年前?那會大旱,不知死了多少人,我那會還好沒成親生娃,不然也不知道活不活得下來,好多人家裡都死了人,活不下去的都出去找食去了,去哪裡的都有,當時村裡也不過十幾戶活了下來,家家戶戶都死了人的。嫁人的沒有,賣兒賣女的倒是不少,哪裡來的都有,我們村沒有聽過汀州那邊有人來過。”
盧林聞言猛然想起在剛到瀛洲時,聽得鄭溪厝介紹嚴振泉的時候是什麼事情沒有想到;二十年前越州大旱,赤地千里,嚴振泉找到鄭溪厝後,招納災民去瀛洲開荒的,鄭溪厝得益於此舉措而在瀛洲立足。再想想,是啊,自己今年十九歲了,二十年前母親和父親成親,次年自己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