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put_contents(/www2/jsonfs/198/198282/124739631.json):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yueruzw.com/read.php on line 107
江湖十三之風起-第二十七章 溫陵(第3頁),舞昺十三么,月如中文
舞昺十三么 作品

第二十七章 溫陵(第3頁)

 蘇師姐笑道:“師弟外表憨厚,花花腸子肯定不少,不然怎麼走一趟鏢就把星冉拐跑了。在龍城也是一套一套的。”

 盧林連忙說道:“我可不是收買人心,就是這般想的,沒想要這些女子如何,她們出身應該都不錯的,遭遇不幸而已,希望她們去了龍城和番禺都能夠好好重新生活。”

 王文英說道:“盧林,你這是無心勝有心,你在擂臺的話我沒親聞,但是也聽馮清容和嬰寧說起過的,都對你很佩服來著,剛才是親耳聽見了,說得是極好。”

 盧林說道:“先不說這些了,走吧,來了就在溫陵好好看看。”

 四人便在溫陵逛了起來,溫陵城牆有三十餘里長,比番禺還大一些,路上見到的異族人不少,比番禺還多一些,中午在酒樓吃飯時問及小二,才得知以前溫陵是兩線海運的,北去扶桑、高麗,南去南海東南各國,遠至大食、大秦。

 溫陵這邊不止安南、寮國、阿瑜陀耶、真臘、蘇祿國、滿剌加國、冬烏……各國人等,還有大食、安息、高麗、琉虯、天竺等人,扶桑人也有,但在這邊很不受待見,只因這一帶扶桑倭人劫掠頻繁。還在沿岸碼頭有一些色黑如墨,唇紅齒白,發鬈而黃的鬼奴裝卸貨物,這些鬼奴絕有力,可負數百斤。

 至於溫陵為何曾經是第一大港,還勝過番禺,王文英倒是有些瞭解,來之前查閱過典籍的,說是千年前九州動盪,許多北方大族舉族南遷來到了這邊,番禺、鷺島、溫陵這些地方就此繁盛了起來。

 五百年前胡人禍亂九州,河西一帶也曾落入胡人手中,那邊商路斷絕了,於是走起了海路,造就了白沙津、番禺、溫陵以及北邊的明州、密州這些繁華港口大城,至於為何是溫陵是第一大港,如今也不是很清楚原由了。

 王文英說五百年前曾經有人在溫陵留下一聯:【蒼官影裡三洲路,漲海聲中萬國商】。可見當時之盛況,如今卻是沒落了;那時這溫陵市舶司的歲入就佔了朝廷收入的一成,東南財賦是朝廷最大的收入,若是海運開了,能夠恢復盛況,至少兩千萬兩銀子的收入了,這還是這一城的,番禺也不會少多少的,還有其它港口。

 說起這些,王文英的感嘆不已;在沒有海運之前,萬國番邦都是朝貢,那些朝貢之物是稀罕,但是給番邦的回賜價值遠超對方的貢品。雅師姐和蘇師姐沒去走東南鏢不是很清楚,王文英和盧林是都去過的,自然知曉,確實如此。

 前朝各代的朝廷政策不同,有喜歡【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朝貢;也有回絕朝貢的,認為朝貢於朝廷無絲毫之益,而遠人獲不貲之財,大力提倡民間互市;認為市舶之利頗助國用,制定律法,以招徠遠人,埠通貨賄。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當,所得動輒以百萬計,豈不勝取之於民?庶幾可以少寬民力。蕃商有願隨船來貿易者,聽從便;商船不得擅載外國入貢者,違者徒二年,財物沒官。有虧蕃商者,皆重置其罪。

 說起這些,王文英感嘆應該盡力讓朝廷恢復海運,重現昔日盛況。

 下午四人路過一處叫做蓮花寺地方,香火旺盛,就進去看了看,大殿正面重簷中間懸掛刻著【桑蓮法界】四字的橫額,寺中有東西兩座石塔極為顯眼,都是七層,東塔高約十五丈左右,西塔高約十四丈,規模一樣,據寺中人言,這兩座石塔是數百年前重建的,最初是五層木塔,經毀壞與重修多次,易木為磚石重建的。

 在寺中盧林還看見一些十六邊的輝綠色石柱,有獅身人面青石浮雕,還有故事圖案雕刻,似乎和蘭納那邊寺廟所見相似,但是下部雕刻是吉祥圖“爵祿封侯”“雙獅戲球”等,或許是天竺、蘭納那邊的佛教從海路傳到這邊來的。後來在其它一些寺廟也看見有這樣的石柱,問過僧人得知是天竺佛教傳承。

 盧林想著已經覆滅了的那爛陀僧伽藍,當年盛極一時也是到處傳教,竟然在溫陵也有,怕是還有地方也有,自己修習的內功也和那爛陀僧伽藍有些干係,感嘆那爛陀僧伽藍是覆滅了,但這傳承卻是沒斷,只是散落於四處了。

 這一天只轉了十餘里,次日再去未到未看之處看了看,看見不少蕃坊,供蕃商居住;蕃坊自選蕃長,自行管理,蕃坊內還有蕃學,供蕃商子弟入學讀書;只是如今都變作居住之處了,蕃商都近乎絕跡了,只有一些後人在,蕃學也就三兩家有些蕃商後人在學。

 番禺也是如此,十姑姑為了找精通真臘、蘇祿國、滿剌加國言語的人,偌大的番禺竟然也找了兩天,才找到一個年近七十的老人。王文英也是感嘆不已,若是要開海運,這語言也是極為重要的,不然交流出了岔子就不好了,她這些天跟著船工和那些女子學了學,沒那麼容易就學會,等回了龍城她還可以去找她們學。

 今天逛到溫陵裡面去了,才發現溫陵竟然有跨江接海的大石橋,叫做萬安橋,長約三里,寬約兩丈餘,橋墩四十六座;這等橋樑罕見,往來無須渡船等候,隨時往來,極為便捷;四人到後來還看見更長的五里橋,問及當地人,得知此橋號稱是:天下無橋長此橋。

 沿途不止一座這樣的橋,那些橋墩大石塊是如何架設上去的,這令盧林他們很好奇,詢問到了一個老人才得以解惑,這老人應是一個老工匠,似乎不是漢人,但是言語是漢人話語,說及建橋,那是因為這裡是海水,以船運大石塊到橋墩處,利用海水潮漲潮落,再牽引將大石塊放置橋墩上。四人都不是海邊長大的,不知曉這些,聽得明白人解釋這才如撥雲見日般豁然開朗,感慨數百年前這些能工巧匠心思機巧不同尋常,而且還用在實處上,惠及全城。

 四人感嘆這些橋的同時,也發現這些橋建造時間大多都是溫陵海運最盛之時,也正是朝廷設立這溫陵市舶司的歲入就佔了朝廷收入的一成左右之時,前後不過百餘年,就不知是因為海運昌盛造橋還是造橋造就了溫陵這第一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