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三十娘 作品

第216章、舉國的“抄家”

當沈一貫也離開了朝堂、厲行優免的政策看上去無法阻擋之後,又因為皇帝恩赦張居正諸子的旨意,兩京和地方都出現了辭職朝。

有些可能只是純粹怕後面新政過程中上下兩難,有些是在表達不滿。

但是像王士騏這種,還帶著父輩的私人恩怨。

大家都清楚王世貞只怕有“祖訓”傳下去,所以王士騏“不願”與張家子弟同朝為官。

朱常洛表達了堅決不會留這些“蠢人”的態度,甚至指出要開恩科,申時行和李戴都很憂慮。

“陛下,閱歷不足,倉促拔擢,於諸衙和地方而言恐怕不是什麼好事。”李戴開了口,“臣這兩年一直忙著補員、改任,官員變動實在已經太多太快了。”

“那是要朝廷退讓,要朕撤回旨意?”朱常洛看著他,“昔年蒙冤的革員,因朝局而請辭的老臣,民間因鄉試、會試之難而屢不得中的賢才,儘可擢用。主官閱歷不夠便多配佐官,辦法總是想出來的。”

“即便恩科新授,再加上重新詔令還朝,恐怕也不夠。不少人……”李戴看了看申時行,“譬如太常寺,如今也只召得南京國子監司業焦竑北上,其餘大儒都不願入京。”

申時行沉默不語。

這就是現實。

前面還屬於抵抗時期,總要仰仗著朝堂之中有“舊黨棟樑”而心存期待。

現在一房四院,沈一貫離朝,王錫爵主持施政院,新政既然已經勢不可擋,那就一定會出現這種局面。

這還是目前這個階段並不想得罪官紳同僚而準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人數。

皇帝又說了一點:“但這些人既然已經無心官位,留著他們難道就會好好任事?”

李戴不說話了。

這就是目前的局面:既然皇帝不準備退讓,定要推行新政,那麼這些事就無解。

為官三思,思危、思退、思變,這是許多人都知道的。

當然有人認為現在就是“變”,該“進”。但有許多人察覺到了危險,考慮退而待變,你又不能說什麼。

這個趨勢只怕肯定會放大,倉促之間能補上足夠多有經驗有能力、願意遵奉朝廷政令去任事的官員嗎?恩科考選上來的新嫩也只能一步步積累。

最重要的是連鎖反應:正如李戴所說,萬曆二十八年至今幾乎一直就處於補員、改任的過程當中。

不管哪個衙門、哪個地方,官員變動太快當然都不是好事。

去哪裡做官沒有一個熟悉事務的過程?

朱常洛心情煩躁,但也只能強迫自己冷靜下來。

這就是不斷演變之後會遇到的問題,他閉上了眼睛,想了許久才問:“朕聞浙江學籍監察御史謝廷贊奏來,僅浙江一省,如今應試之生員就是四千有餘。每三年一次,舉子則只取定額九十員。大明諸省,這個比例如何?”

申時行回答道:“大約都在三五十倍之間。”

舉人取進士,比例則很穩定,百中取三左右。

地方添官,其實總計已經能消化很多:每個縣州既有新定品的學官和恩定都設縣丞、主簿等佐官,還有新設的里正。

一個縣州就能多出十個左右的低品官位,整個大明相當於一口氣加了萬餘新官位。

但這批低品官好找,李戴所說的六品以上甚至四品以上就不能那麼低的標準了。

大明存世生員可能有小几十萬,但存世舉人就下降到了一萬多,存世進士則只有兩三千人。

明年才是鄉試之年,就算明年提高鄉試錄取名額,也應對不了這一批辭職潮帶來的影響。

朱常洛看著兩人,下定了決心:“地方官當中,不拘出身。閱歷豐富、舉人出身的官員,一樣該擢升的擢升。老帶新,出不了大問題!這名單,是進賢院該操心的事。無論如何,朝廷不允許被這種事要挾住!朝廷財計剛有改觀,不允許又退回去!明年舉子恩科取士、鄉試加正榜名額。再加上太學,三年之後,大明不要因為青黃不接而無法應對官員集中請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