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誰來替罪,誰要死扛?(第3頁)
當然是本就在外行商、而且本就有船走水路的大商最容易改頭換面。
走水路行商,除了運河與大海,那自然便是長江了。
僅僅五船漕糧,走海路又怎麼會划算?
日夜兼程趕到了武昌府,已經是三日之後。
一行人都很疲憊,但見到了留在那裡的一人,駱思恭還是精神一振:“有線索了?”
“大人,亮明身份查問,武昌府不敢懈怠。時間上來看,江右程家的船隊最大,還在武昌府買了足足三船新糧共五千石,和鹽船一起順漢水而上了,聽說是要去陝西。”
“定是他們,正好魚目混珠!追!”
王德完遣人送給他的信裡,只提到了慣有販鹽大商暗中為匪。
正月之後,第一批從兩淮鹽場支了鹽行船在外的大鹽商們有哪些;根據王家的瞭解,哪些鹽商與南京哪些官員交情匪淺;襄城伯北上後,長江水師要員受哪些大鹽商孝敬最多;巡江不力,事發當晚分巡運河口以東長江水面的水師將領與誰不和……
太倉王家是蘇州府的地頭蛇,據說太倉縣姓王的人裡面,小半都出自王錫爵這一宗族。
他弟弟王鼎爵更是從河南按察副使管提學的任上,為了不耽誤王錫爵而請辭歸鄉。
進士二甲第九,王鼎爵本來也是大大有望列身臺閣的。
他回鄉呆了近二十年,只要王錫爵一句話,他實在能提供太多秘聞。
現在,南京城那邊,兵部尚書參贊南京守備機務的郝傑也若有若無地配合著陳璘對長江水師的清查。
而後五月初七,端陽過後的第三天,哪怕經過叮囑之後再三小心,常州府義興縣境內的荊溪因南面張公山上的山洪傾洩而下,還是有了水患。
自此開始,小水患確實為數不少。
過去,這都是正常事。江南多雨,這江西、浙江、南直隸交界處的地方多山、多河,這樣的小水患實在算不得什麼。
然而牛應元聞訊既至。
遙遠的京城裡,有些店“終於運到”新糧,重新開張。
有的店卻仍舊“缺糧”。
而這一天,昌明糧行放出來的新糧品質好到令人咋舌。
“漕河安穩,蘇松常嘉湖五府民夫解運貢米白糧無一漂沒!鄙店僥倖購得多運白糧,數量有限,一兩銀子一石,欲購從速!”
他們現在已經不用扛著供應整個京城了,前面畢竟是放出了一些糧、不少人家並未吃盡。
自勇衛營開始在京師九門之外登記入城之糧、護送入府、在京城和通州之間護衛糧道之後,也有不少糧商的糧食“順利運至”,開始平價銷售。
現在市面上更是出現了專供內庫與在京官員們的白糧!
程仲璋已經在京城殿內熬了半個多月,聞訊臉色一白。
普通百姓解運的白糧都沒出什麼問題,吃皇糧的漕軍為什麼會運出問題?
普通百姓都能額外送不少糧到京城,一條漕河每年實際運了多少糧食到北面?
京城……真的缺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