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吃薯片 作品

270.第269章 “氣死茅臺”(第2頁)

 派一個最有業務能力和原則性的生產科長北上,星夜直奔京城,找《十月》雜誌評理,要求《十月》和江弦為他們茅臺酒廠“平反昭雪”。

 茅臺酒廠的這個任務,就發到了生產科長潘海清的頭上。

 潘海清今年五十來歲,再過幾年都準備退休過安穩日子了,沒想到手裡又接來這麼棘手的一個大活兒。

 “海清同志,這都是為了四化建設啊。”

 面對廠長的說法,潘海清也只好迎難而上,喝了廠裡的壯行酒,給廠領導們立下豪言壯語,而後坐著火車一路北上。

 彼時已然是九月。

 距離《高山下的花環》小說發佈已經過了兩月有餘。

 這部小說自從發表以來,不斷收穫文學界的讚譽以及讀者們的共情,在全國掀起愈來愈大的震動,儼然已是轟動全國的文學名篇。

 自從上次印刷廠的事後,隨著小說名氣的升高,江弦又收穫了更多甜蜜的煩惱。

 《高山下的花環》影響力擴大,直接引起的是他的大火,除了要面對各方面的採訪,還有各劇團改編作品的請求。

 最過分的是有天晚上,半夜三點,他和朱琳已經做過愛睡熟,突然送來一封加急電報。

 江弦以為是不是家裡的親戚老人死了,打開一看,才知道是某電視臺要拿《高山下的花環》拍點什麼,氣得他一夜覺都睡不成。

 到了此刻,他才有些理解,為什麼成名的藝術家總是喜歡“拒絕鮮花和紅地毯”,渴望重新投入一種沉重。

 這絕對不是炒作,而是生活創作所需。

 只可惜能與他共情的人寥寥無幾,也就此前因為《人生》而聲名大噪的王衛國能與他分享下煩惱。

 《少林寺》在北影廠的選角也已經定了下來,張鑫炎看中了剛拍攝過《車水馬龍》的朱琳。

 朱琳所表露出的武術功底,以及她那種潔白無瑕,又帶著幾分婉約俏皮的氣質,再加上穿上服裝以後搖曳生姿的形象,使她成功獲得了《少林寺》這部電影的女主角角色。

 至於《少林寺》的劇本,江弦早在七月也就是《高山下的花環》剛公佈的月份,就交到了張鑫炎的手裡。張鑫炎看過以後深受震撼。

 雖說香港流行“飛紙仔”,可他們畢竟是左派,追求的不只是邵氏的那種娛樂性,拍攝還是繼承了中國電影的優良傳統,講究在學術領域不斷對比、分析和研究、探討。

 所以他之前聽江弦說半個月之內就能把劇本寫好,也是心裡做好了是看一個半成品的準備。

 可他怎麼也沒有想到,不到半個月的時間裡,江弦就把一部七萬字的電影文學劇本交到了他手裡。

 更讓張鑫炎震撼的是,劇本已經相當完整。

 內容大概是:

 “隋唐年間,著名武術家神腿張抗暴助義,遭王仁則陷殺,其子小虎幸被少林武僧曇宗救出。

 小虎為報父仇,拜曇宗為師,取名覺遠,習武少林,並落髮為沙彌。

 小虎在手刃了殺父仇人王仁則報了血海深仇後,決心摩頂受戒皈依佛門保護寺院,受法名覺遠,並作武林統領,置身少林匡扶正義,弘揚善道。

 然而卻令有心託付終生的白無瑕黯然離去.”

 張鑫炎一開始還有些懷疑,在短時間內寫出的劇本質量不夠,等他花了幾天時間看過以後,發現不僅劇本所寫的劇情跌宕起伏,人物的設定和情節也足夠出彩,一些情節的設計相當詼諧。

 《少林寺》總歸是一部武打片,這會兒的特效還不發達。

 有多不發達呢?

 徐克當時給黃飛鴻設計的一個簡簡單單的“佛山無影腳”,也就是對著空氣連踢七腳。

 就這麼簡單的特效,震驚了當時的整個香港和內地。

 以目前左派電影的拍攝方針,以及張鑫炎對武俠片的要求,《少林寺》肯定是以打鬥場面為第一訴求。

 而江弦在劇本中的處理可以說是相當協調,打鬥的戲份和喜劇戲份相互穿插,文戲武戲同樣精彩。

 更關鍵的是,有些打鬥戲份,江弦直接把演員的動作都給設計了出來。

 設計武打動作是相當困難的,因為即便是香港,這會兒也根本沒有動作指導這個行當。

 也就是說,電影要拍誰的鏡頭,誰就得自己設計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