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帝朝見聞(第3頁)
東王一脈乃是是宓氏親眷,久有聯姻,也是唯一一位除了白帝摘天雲手以外,還有一道五帝華蓋傳承的王族。
只是老東王恰恰是坐化於數百載前,現任東王-皇甫璃尚且稚嫩,只是與不久前突破天人,與那鯤鵬大聖都強不了多少。
武道玄修便是如此,哪怕身修至武道真身,仿若一方世界,亦是難成不朽,可世界都會凋零,何況肉體呢
天人滿壽也不過數萬,加之歷經久戰若有暗創,更是難計……
這皇甫璃當初與武庸亦是險些結下因果,當時親眼所見武庸觀摩日月星三光,勾連星辰古史之造化而成仙道,這才多久的時光
逆伐上境嗎
這位少年東王眸底隱含著一絲複雜難耐之意,面上卻是含笑,遠迎武庸三人而入帝境。
帝境與北境那八百大界練兵秣馬的的氣氛截然不同,或許是帝境旁那座無垠的長城,或許是對帝的絕對信任,帝境諸界中仍舊是歌舞昇平。
諸界子民亦是不受任何影響,平日裡如何現在亦是如何,恍然一片盛世之景,百業發達,渾然就是一片武道聖地當然,也並未隱瞞了外界的戰爭,不少世界中便安置了從外圍世界退下來的軍民。
或許,諸界無恙,才是對諸戰團、對帝朝最大的支持
東王引三人離開了那座宏偉的長城,橫穿二十餘座世界,來到了中心帝城之中,他要好生迎接武庸,同時一路宣揚著那上境首殺,仙庭支援,覆滅荒域,指日可待。
這般手段,倒讓武庸眉頭一挑,既驚歎於這傢伙真能吹,也震驚於周遭的諸般叫好之聲。
幾人乘輿輦入帝城,似乎是已經清了一次場,無了販夫走卒,但在旁的書生、小姐,世家弟子、遊俠兒絡繹不絕,一一讚言,甚至奉上香草、名、香囊、美酒等等,以迎武庸……
這卻是,令武庸心頭驚歎,彷彿來到了傳說中的盛世長安街頭!
惜北境邊陲諸將捨生忘死以求保境安民,帝境邊陲整軍以待,夏帝親戰於千萬裡外,此中諸民方得以如此安寧。
武庸等人入帝城,夏帝征戰在外而未歸,諸王侯皆在帝境長城邊陲,此刻只有稷侯、東王暫且陪侍武庸,而幾近半仙氣機的監國太子遠迎至城外。
恰至帝宮之時,稷侯便承上仙庭函書與北王疏,前者倒是還好,後者便不是帝朝太子能隨意決定之事了,《人皇經》乃是宓氏一脈的諸修帝經。
只有些許極親近的王公貴臣才得以相授其中的片角,可這仙庭的仙主,他終究是外人……
“不瞞仙主,以仙主跨無垠混沌來援,為我大夏望死而戰,《人皇經》與《地皇經》不同,此事關乎我皇族根本,此中有可授之本,有不可之秘傳,仙主求得是百草造化、治民御天,還是四時諸氣”
“此事孤尚且做不得主,須得待父皇歸來定奪。”
那帝冕太子緩緩謝卻,卻是應不下此事。
然還未待武庸蹙眉,下一瞬,這太子卻是又話鋒轉接道:
“仙主求的是仙道,地皇觀天地而得太易、河圖,後人又從中得天子望氣術……”
“孤許諾仙主可入稷下學宮,地皇三經取其二如何”
地皇經乃是古祖羲皇所留,於仙道而言,絕對是比人皇經寶貴十倍不止。
可武庸所需的也不過是那百草經義,完善他在造化一道的缺陷,他的斡旋造化,九轉復返,號天鉛,重不朽,著永固,為天地無機大道……對草木之機,生靈造化,底蘊太淺。
斡旋造化,一曰創生世紀,一曰造化生靈,雖殊途同歸,可二者各有偏頗,武庸顯然便是極端的偏於前者。
可事已至此,也只能待夏帝歸來再言,畢竟,他也不可能直接劫了大夏帝城。
百草造化應當只是人皇經中不甚重要的部分,應當不是問題,只是於彼為野草、於我為仙葩罷了。
倒是那與周天星辰相輝映的《河圖》與借用天地經緯諸氣《天子望氣術》似乎也能觸類旁通……
仙道真傳,不聚百家經典,掌諸道要義,何敢稱為一道壓萬道、一法生萬法的無上仙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