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錢月下傷心奴家 作品

第62章 培養炮兵


 尤其是從陳振華協助216團,攻擊到匯山碼頭的路上,更是將小口徑火炮的支援優勢作用體現的淋漓盡致,所以這也是韓顯元團長,哪怕是現在在炮火連天的時候,也要求各營各連選派潛在炮手,從而來到炮排當中學習打炮技術。
 

 為了讓這批官兵,能夠安全地學習炮擊技術,陳振華只得利用現有的擲彈筒,以及81毫米迫擊炮對他們進行教學。
 

 此時向他們講述太多的炮擊理論,幾乎沒有太多的作用,而是教他們具體的操作方法最為重要,以後隨著實際戰場演練,他們的火炮操作能力就會逐步的提升。
 

 所以陳振華,毫不猶豫的摒棄了那些火炮知識的長篇大論,而是簡簡單單的教導他們這些擲彈筒和81毫米迫擊炮的操作知識。
 

 畢竟在今後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他們能夠接觸到的,也就只有迫擊炮和擲彈筒這些小口徑火炮。
 

 至於九二式步兵炮、四一式山炮、三八式75毫米野炮,大部分沒有接觸到的機會,當然更不用提105毫米、120毫米、150毫米的榴彈炮等重炮了,這些大口徑火炮,就需要系統的火炮知識了,不是簡單的一撮而就。
 

 就這樣,這30名官兵在陳振華的要求之下,在陳振華搬運彈藥的半路上,開展了擲彈筒和迫擊炮的操作學習,此時此時反正也沒有別的人,只有陳振華和那30名炮營官兵。
 

 陳振華也將一連現有的擲彈筒調取了5門,同時還有2門81毫米的迫擊炮,畢竟現在一連的倉庫裡,有擲彈筒近15門了,81毫米的排擠炮6門,當然陳振華空間裡更多。
 

 於是陳振華便對著所有人,講解起了小鬼子的八九式擲彈筒,以及81毫米的迫擊炮知識來。
 

 擲彈筒,作為一種可以有效增強步兵火力的武器,在小鬼子的軍隊使用時間較長,長達二十多年,尤其是在華夏戰場上,甚至可以一直使用到半島戰爭中,整整使用了三分之一世紀的時間。
 

 八九式擲彈筒,是大正十年擲彈筒的改進型,炮彈口徑是50毫米,擲彈筒全長413毫米,炮筒身長260毫米。
 

 火炮全炮重2.7公斤,炮筒重1.6公斤,炮筒腳長170毫米,炮筒板重1.1公斤,腳板高60毫米,腳板寬67毫米,最大射程700米,有效射擊距離 500米。
 

 作為步兵即時支援武器,擲彈筒有幾個巨大的優點,首先是重量輕,易於攜帶,可為步兵隨時提供及時的火力支援。
 

 世界上50毫米的迫擊炮,重量最輕也要超過6公斤,八九式擲彈筒只有不到3公斤,比一把步槍的重量還要輕的多,所以非常適合單兵攜帶。
 

 九一式手榴彈也不過0.45公斤,一個彈藥袋,可以裝彈八發,一起也不過3.6斤,加上擲彈筒整個作戰系統,一共不到7公斤,所以比一挺捷克式輕機槍還要輕。
 

 由於重量比較輕,所以擲彈筒小組,不會像迫擊炮組或者重機槍組一樣,由於負重大,而無法及時隨一線步兵作戰,但是擲彈筒小組不同,擲彈筒小組可以隨時隨地跟隨步兵進行衝鋒。
 

 其次,擲彈筒的威力也不錯,關鍵是造價超低,八九式擲彈筒的平均殺傷半徑大約在5至8米,一發擲彈筒炮彈,如果落在人群中,可以殺傷數十人,這個威力對於50毫米口徑的迫擊炮來說,殺傷力也還是不錯的。
 

 同時,擲彈筒對於製造技術成熟的小鬼子來說,八九式擲彈筒的造價只有三八大蓋步槍的四分之一,而九一式榴彈和普通步兵手榴彈基本相同,也是極為廉價的造價。
 

 這樣的價格,相對八九式擲彈筒的殺傷力來說,簡直是太廉價了,所以在二戰期間,不僅小鬼子裝備了大量的擲彈筒,就包括國軍在抗戰期間,也製造了4萬多具,從而大量裝備了國軍部隊,給予了小鬼子極大的殺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