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文弄沫 作品

第180章 卑劣和小人(第2頁)

    這不是在幫張國祁打短工嘛,還是吃力不討好的,甚至是都沒對那個小兔崽子動手。

    李學武當然不會對劉光天進行報復,這是在自找麻煩。

    現階段是大討論,誰都可以說,憑什麼他李學武不能說。

    現在要是針對劉光天,那就是把工人的視線都集中到他的身上,這不是他想要的。

    李學武的預算是,這些對他的套路要分散化,不能形成真正的指向,讓工人去懷疑,去探索,去討論。

    慢慢的,等他將一件件事做出來了,到時-->>
                                         
候的恍然大悟的效果會更好。

    就劉光天站在那號喪幾嗓子的影響力,李學武手裡要人有人,要錢有錢,要關係有關係的,還能擺不平?

    他就是故意的,只有他被針對了,被議論了,才能說明他是忠誠的,他是受了委屈的。

    李學武看了看沙器之疑惑的眼神,點了點桌上的茶杯,示意他添水。

    隨後在沙器之忙完後說道:“現在是夏天,螞蚱正是活潑亂跳的時候,等秋天就好了,你想看螞蚱都找不到了”。

    這話沙器之懂,不就是秋後的螞蚱蹦躂不了幾天嘛。

    那,誰是螞蚱?

    誰是螞蚱誰知道,李學武也知道沙器之疑惑的是劉光天怎麼會有這麼大的膽子叫板李學武,他不能解釋,更不會說。

    拿起李副廠長轉過來的文件,是張國祁彙報的,關於這一次外出之行的。

    在越州,張國祁就著李學武提供的關係,找到了越州第三食品廠,談妥了未來一年期的黃酒供應。

    針對貿易商品,提供了邊疆辦事處的特產,以及鋼城、京城的特殊產品目錄,以供對方選擇和談判。

    最終雙方達成協議,越州第三食品廠收購一部分從邊疆來的水果,同時預定了未來邊疆特產的肉食品。

    哪都缺肉,這個是硬通貨,有這個作為主要貿易商品,走到哪都能打開局面。

    因為越州緊鄰魔都,內靠臨安,有港口和海運優勢,方便下一步的往來。

    李學武是不敢去魔都和臨安搞事情的,所以選擇了在他們中間的越州成立辦事處。

    張國祁已經在越州選好了辦事處辦公地址,就報告上介紹,該處建築位於主城區,臨街帶院,前身是馹偽時期的東亞銀行分部。

    內有三幢樓,均為三層,成品字形分佈,方便辦公和設置店鋪。

    因為張國祁是代表軋鋼廠去的,當地也比較重視,初步談判中已經表示,該處建築現為出版社租用,可以調劑給軋鋼廠。

    李學武看了看張國祁談的價格,六萬八千七百元。

    不知道怎麼談的,還特麼有零有整的。

    這個數字李學武不能質疑,也不會問,李懷德把這份報告轉給他不是讓他揪著這些細枝末節說的,而是看整體。

    錢多錢少都是廠裡的,張國祁給廠裡辦事,自然不會搞別的。

    整體來看,張國祁的越州之行算是圓滿的完成了李學武要求的事項和任務。

    選址李學武也很滿意,其後的談判和簽約自然是要李懷德去,跟他沒關係。

    越州本地支持軋鋼廠辦事處落戶,估計也是盼著軋鋼廠能在當地建廠,或者招聘本地的人員呢。

    當然了,這都是應當的,軋鋼廠在人家的底盤上做生意,哪裡能不照顧當地的條件。

    一個是用工,一個是利稅,只要軋鋼廠在當地開展經營活動了,就能給當地帶來經濟效益。

    重要的是,鋼鐵廠一直都是各個地區的工作重點,如果能在家門口訂購到京城軋鋼廠的產品,何樂而不為呢。

    軋鋼廠在當地開設辦事處就是要提供這種訂購服務的,其他比如商店經營和開展貿易工作都是三產和副業。

    越州,是李學武選定的一個關鍵點,比魔都安全,比臨安更方便走水路,未來是要用航運代替鐵路運輸的。

    鋼城、津門、越州、港城,這是李學武選定的四個主要貿易地點,也是可以支撐航運的關鍵位置。

    未來的軋鋼廠貿易一定是以航運為主,因為鐵路的限制太多了,運費也是個問題。

    李學武預想中的是,除了邊疆無法利用其他渠道完成運輸,剩下的城市能用船-->>
                                         
的用船,能用汽車的用汽車,儘量不佔用軋鋼廠寶貴的鐵路資源。

    畢竟鐵路不是自己廠子裡的業務,跟京城火車站合作也僅僅是方便從京城出發,或者京城車站本身有的指標。

    如果車輛去了其他城市,是要佔用別人的運量的,這種消耗得不償失。

    主要的三條線:

    第一條線,京城—鋼城,主要依靠原有的運輸指標,以鍊鋼廠為基礎,發展貿易和生產業務,轉移重工業生產能力。

    未來鍊鋼廠將代替軋鋼廠成為主要生產基地,結合當地生活成本低的優勢緩和軋鋼廠工人的生存壓力和物質衝突矛盾。

    京城與鋼城互聯互通,打通資產和資源運作壁壘,軋鋼廠必將能實現產業升級和轉型發展。

    第二條線,京城—烏城,該線路目的性比較單一,主要是利用兩地物產差異,以及配給上的不同,來實現物產交換。

    說白了就是,烏城現在的發展還很落後,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缺少生產力。

    什麼是生產力,科學和技術就是生產力。

    那軋鋼廠就要用科學和技術去換取烏城的自然資源,用以豐富京城以及周邊人口聚集而造成的資源不平均現象。

    這種行為國家自然也是在做的,但依靠供銷系統本身是覆蓋不到所有城市和地區的。

    軋鋼廠不跟供銷社搶大面,李學武跟李懷德制定的目標是,只盯著肥肉吃。

    因為肥肉太多了,就算是被咬了幾口,供銷社也不會在乎的。

    況且現在又有政策支持,軋鋼廠只要符合規定,同時又能跟供銷社協調好供銷關係,那這就不是矛盾。

    軋鋼廠總沒去做供銷社自己的業務,而是開闢了一個特殊渠道而已。

    到目前為止,雙方合作和發展的還是比較融洽的,尤其是馬主任今年有望更進一步,未來的合作會更好。

    第三條線就是京城—津門,別看現在李學武沒在津門佈局,辦事處還都在計劃中,可津門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只要打通了津門到京城的火車運輸線路,那就相當於打通了航運線路。

    京城到津門,快車只要兩個小時,貨運最多半天時間。

    李學武在鋼城的基地太小了,只能作為維護和生產基地來運營,航運還得看津門。

    現在正在洽談和辦理的航運業務會有二十七艘千噸級貨船從津門港碼頭裝貨,運往半島以及港島。

    雖然在最高層面上雙方沒有建立明確的關係,但是互相的貿易還是存在的。

    就李學武瞭解到的,六零年與霓虹的貿易額是兩千三百萬美刀,到今年已經發展到四億七千萬美刀了。

    這是什麼概念,今年是什麼情況,外部環境又是個什麼情況,兩方面在沒有建交的情況下貿易額已經達到了這個高水平的額度。

    原因就在於六二年十一月份雙方互換了一份《Lt備忘錄協定》,該協定有三個原則,那就是官方協定,民間合同,以及個別照顧。

    貿易發展是成倍數增長的,而貿易往來則是需要航運基礎的。

    國內的造船業發展緩慢,雖然近幾年從其他渠道引進了造船設備,但造船也是個慢工出細活的行業。

    千噸級貨船是海上航運的基本噸級,調查部同津門的協調工作並不困難,難點在於當前的形勢不明朗。

    不過李學武不擔心這個,因為他知道這件事姬衛東敢說行,那就是從外事和調查部兩個方向都有信心。

    李學武在給李懷德的籌劃中,並沒有說東風航運的事,但提到了造船。

    這也是在董文學家裡說起未來計劃時預定的造船業目標,軋鋼廠是要有自己的-->>
                                         
運輸船隊的。

    外包可以賺運輸的錢,內則可以承擔軋鋼廠本身的產品運輸任務。

    李懷德對於李學武所規劃的未來是很認同的,這已經鎖在了他的保險櫃裡,是他上位後的第一個五年計劃。

    未來五年,他要在軋鋼廠有大作為,大抱負的,李學武屬於是畫大餅送枕頭,很合他的心意。

    越州將會是第二個辦事處建立目標,津門則是第三個。

    津門比越州落後並不代表它不重要,恰恰相反,津門的位置太過於重要,李懷德是要慎重的。

    因為李學武在計劃中建議在津門港和越州港分別設立軋鋼廠貨運碼頭。

    津門港貨運碼頭要比越州早才好,因為離得近,三、五年內建好,正可以同船隊同時運營。

    這個項目太大了,他現在搞不定,一個是錢,一個是影響力。

    除非他掌握了軋鋼廠,調動上下的資源來實現這一目標。

    暫時做不成,那張國祁在津門就沒有多停留的必要了。

    張國祁在津門雖然僅僅停留了一天,但也已經完成了既定目標。

    關於在津門建立辦事處的決定李懷德還在猶豫中,不過因為越州已經談下來了,津門海產也完成了談判,津門辦事處的籌備也要提上日程了。

    下一步是張國祁再去津門,還是李懷德親自過去,因為離得近,怎麼都方便。

    越州不僅僅有黃酒,津門也不僅僅有螃蟹,物產互動才是貿易的根本原則。

    現在已經是七月份了,實現這一目標不會太久的。

    現在外面的形勢已經到了快要天崩地裂的情況了,而軋鋼廠也受此影響,事態急劇變化,照他估計,兩個月以內,塵埃落定。

    緊急抽調張國祁回廠,李懷德考慮的也是這個問題。

    在津門,張國祁只來得及停留了一天時間,跟津門海產公司匆匆達成了協議就往回趕。

    不僅僅是李懷德給他打了電話,讜委辦公室主任汪宗麗也給他打了個電話,說是谷副書記約他談話。

    眾望所歸!

    年中會議前離開京城時他還是個帶罪之身,無用之人,依靠李學武的舉薦重新擔任了實際職務。

    受李副廠長委託,接好兄弟李學武的指點,按照他提供的關係前往越州和津門開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