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輕言語 作品

第二百一十四章 明朝遺臣(第2頁)

公元781年,成德節度使李寶臣去世,他的兒子李惟嶽按老規矩接班。可唐德宗卻駁回了李惟嶽的繼任,直接拉上隊友“造反”。

雙方開戰後,唐朝甚至還一度佔了上風。但唐德宗調動京畿兵馬對抗叛軍時,腦子竟然短路了。他“昏招”連連,先送了涇原節度使,又在京畿兵馬路過長安時大肆賞賜,導致軍糧不足。

涇原士兵吃糠咽菜,索性加入反派陣營,他們直接划船“駛入”長安。長安再次落入敵手。

此時對於大唐來說,與其硬碰硬不如將叛軍分化瓦解。公元784年,唐德宗下發“赦免令”,將“天下大亂”的“鍋”背到了自己身上,並表示赦免反叛的藩鎮。

部分藩鎮節度使得到了這道“免死金牌”,很快就上書投降。隨後,唐德宗又一改猜忌手下將領的作風,開始放手讓將領們“大幹快上”。

長安之圍很快就迎刃而解。公元784年,唐軍抓住戰機,成功收復長安。

然而這次還不是長安最後一次遭難。公元881年1月8日,長安再次被叛軍盯上,這次傳承“衣缽”的是黃巢。

這位叛軍首領考科舉屢試不第,但率兵打仗卻很有一手。唐僖宗在位時,黃巢率領大軍直逼長安。

此時是打是逃?急需皇帝定奪。可就在大臣們找唐僖宗拍板時,唐僖宗卻沒了主見。長安很快實現“和平演變”,落到了黃巢手中。

比起安史之亂的時候,黃巢對大唐的“王朝民眾支持率”顯然更高。他攻入長安時不但沒有遭到反抗,反而還給百姓發了“低保大禮包”。

公元881年1月16日,黃巢在長安稱帝,建立“大齊”政權。這回大唐怎麼也該“收攤”了?然而,黃巢手下的將領朱溫卻跳反投靠了大唐。

黃巢“屋漏偏逢連夜雨”,率軍撤出長安。唐僖宗收拾包袱回老家,他的弟弟唐昭宗也有被趕出家門的經歷。

公元890年,唐昭宗決定拿宦官開刀,卻沒想到宦官楊復恭不但不想交權,還連同山南西道節度使楊守亮一起反了。

給唐昭宗收拾殘局的是鳳翔節度使李茂貞和李茂貞的“小夥伴”。評判之後,卻要求擴大地盤。唐昭宗要出兵收拾“禮物”,沒想到李茂貞卻一怒之下“反了”。

公元890年,李茂貞因朝廷不讓自己擴大地盤,一怒之下“反了”。唐昭宗從長安一路逃亡,最後被化州刺史劫持到了化州,開啟了三年囚禁生涯。

然而就在這三年裡,李茂貞和朱溫又開始“打擂臺”。為了不讓皇帝落到李克用和韓建手中,朱溫短暫將“吉祥物”唐昭宗帶回長安。

但朱溫不依不饒,李茂貞讓昭宗皇帝搬家到了鳳翔。公元896年,朱溫帶著戰利品——唐昭宗,又回到了長安。

此時的長安不再是大唐的長安城,變成了朱溫的“大本營”。朱溫“簽到”了自己的“大本營”,唐朝也緊隨長安城走上了“下坡路”。

綜上所述,大唐在短短289年的歷史中,長安六次失守,但每次都能從困境中崛起,離不開唐朝君臣的共同努力和大唐百姓的堅定支持。

【一口氣看懂大明朝的遺臣們歷史明朝】

明朝滅亡後,有些人選擇投降清朝,卻私下裡資助抗清;有些人選擇隱居山林,著書立說;也有人選擇效忠南明,為了理想而奮鬥,至死不屈。本期視頻就讓我們一口氣盤點那些明朝遺臣。

顧炎武,明末著名思想家,出生於江蘇崑山。少年時加入復社,復社是明末出現的一種結社團體,成員大多是江南的青年士子,有“小東林”之稱。

在明亡之後,這些江南士子紛紛走上了抗清的道路。顧炎武自幼接受儒家正統教育,仰慕岳飛、文天祥等名臣,主張經世致用,反對空談。

但因早年屢試不中,於是暫時放棄科舉,遍覽歷代史書、郡縣誌書,立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公元1643年,顧炎武入京南國子監讀書。此時的明朝已是行將就木,然而作為留都的南京城依然處於一片繁華之中,絲毫沒有預料到亡國就在眼前。

清兵攻入京北後,崇禎帝自縊,清兵入關,福王在南京建立了弘光政權,顧炎武受崑山縣令楊永言舉薦,出任南明弘光政權的兵部職方司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