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五章 亡國之君們(第3頁)
四大名著中有三部都在明朝時期成書。從開國至滅亡的276年時間中,明朝一直維持了比較穩固的統治,沒有陷入大的內亂分裂之中,中央政權一直沒有遭到內部或外部的打擊。
縱橫歐亞的蒙古騎兵被明朝打成了游擊隊,豐臣秀吉的本日軍隊在朝鮮被明軍趕回老家。強大的軍事實力和穩固的政治體制是確保一個國家能夠存在的必要條件。
朱元璋出身貧寒,麾下將領也大多出身草莽,其中不乏帶資入股的民兵首領。如何有效控制內部的同時還能應對外部的威脅,就成為朱元璋的頭號難題。
明朝的特務政治一直被後人詬病。早在明朝建立之前,朱元璋就設立了錦衣衛組織,用來監視各地將領。對於難以控制的將領,如郭子興的老部下邵榮,還有郭子興的兒子郭天爵,都被朱元璋以謀反罪名處死。
在消滅內部威脅的同時,朱元璋採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建立了軍屯制度,並且在明朝建立以後將其推廣至全國,建立軍事衛所,戰時作戰,閒時務農。
在明初戰事頻繁的情況下,軍屯制度可以有效恢復生產,自給自足。然而隨著承平日久,士兵也失去了戰力,逐漸與平民無異。
明朝最大的變化就是漠北的蒙古。除此之外可以團結蒙古各部,但是最終也是陷入內訌之中,無法形成像蒙古帝國那樣統一的政權,進而威脅明朝。
在西南方面,明朝自攻克雲南之後,就派沐英世代鎮守雲南,設立三宣六慰。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間建立gz省,開始改土歸流,要將西南少數民族逐步納入中央王朝的控制之中。
並且在東北設立了努爾幹都司招撫當地土著部落。
1398年至1402年的靖難之役,1449年的土木堡之變是明朝面臨的最大危機。儘管其規模遠比安史之亂、靖康之變小很多,但是仍然對明朝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前者是燕王朱棣登上皇位,用近乎窮兵黷武的架勢開疆拓土,大興土木,將首都遷到Bj,確立了明朝天子守國門的傳統。而後者則是徹底改變了明朝,使明朝從此轉入被動防守狀態。
1449年,明軍在土木堡全軍覆沒,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俘獲,消息傳回Bj朝廷震動,于謙挺身而出,擁立朱祁鈺登基領導Bj保衛戰打退了瓦剌的進攻,使明朝沒有重蹈靖康之難的覆轍。
到了明朝中期,吏治日益腐敗,邊患頻繁。東南沿海有倭寇襲擾,明武宗朱厚照自封威武大將軍,偷偷跑出關外,在應州打退韃靼小王子的進攻,使韃靼數年不敢犯邊。
但是到了嘉靖後期,由於武備鬆弛,竟讓俺答汗一路打到了北京城下,差點重演了100年前的Bj保衛戰。
在得到明朝通貢的承諾後,俺答汗留下一地狼藉,揚長而去。首都Bj尚且如此,留都南京的情況也沒有好到哪去。
公元1555年,一夥倭寇在紹興登陸,燒殺搶掠,最後竟跑到了南京城下,城內的勳貴官員們如臨大敵,差點被倭寇偷家。嘉靖皇帝大為惱火,下旨處罰了沿途官員。這次事件充分說明了明朝海防的拉胯程度以及倭患的嚴重程度。
第二年,嘉靖下旨任命胡宗憲為總督抗擊倭寇,胡宗憲徵徐渭、沈明臣、茅坤、文徵明為幕僚,以俞大猷、戚繼光、盧鏜為大將,分化瓦解,教輔並用,逐漸平定倭患。
1561年,戚繼光台州大捷,徹底蕩平了浙江倭寇。但是徹底解決困擾了明朝上百年的倭寇問題,卻是隆慶開關。
明初時東南沿海就倭寇襲擾,朱元璋下令實行海禁政策,嚴禁民間與海外貿易。但是這卻導致了沿海走私猖獗,再加上本日處於戰國時代,在本土戰敗的浪人炮製中國劫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