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章(第3頁)

 崇禎皺著眉頭問:“也就是說,今年籌備糧草有困難?”

 “是這樣的陛下。”方岳貢老實回答。

 他的回答並沒有讓崇禎有太多意外。

 只有捱過餓之後才知道糧食有多麼寶貴。

 此前北直隸連續遭遇旱災,鼠疫,糧食減產十分嚴重。

 百姓們基本都捱過餓。

 之前賣糧食是為了繳納賦稅。

 現在沒了賦稅壓力,他們會把糧食死死攥在手裡,以應對可能到來的災害。

 在他們眼裡,糧食和命一樣重要。

 其實只有崇禎知道,大災年缺的不是糧食,而是良心。

 局部缺糧確實存在,但總體來說糧食是夠吃的。

 大部分時間缺糧食都是人為造成的。

 例如有錢的有權的囤積居奇...

 就像幾百年之後的某個時間段缺藥一樣,都是人為因素。

 看著一臉愁容的方岳貢,崇禎也犯起了難。

 農民不賣糧,朝廷就買不到糧食,邊軍就沒飯吃。

 沒飯吃就沒法打仗...

 這種連鎖反應是致命的。

 “諸位有良策嗎?”崇禎看向在場的大臣。

 有人站出來說道:“臣以為應該儘快恢復徵收賦稅,只有這樣才能迫使百姓賣糧。”

 “胡鬧,陛下一言九鼎,免除賦稅是愛民之舉,怎能半途而廢?”有人反駁。

 “那你說怎麼辦?總不能強買吧?”

 “事已至此只能這麼做了,給地方官員攤派任務,他們肯定有辦法。”

 眾人議論起來。

 崇禎在心裡嘆了口氣,對大明朝地方官員的遭遇表示同情。

 這也是京官與地方官矛盾的由來。

 制定政策的京官開口一張嘴,下面的地方官能跑斷腿。

 “陛下,臣有話要說...”李邦華忍不住站了出來。

 事關邊軍糧草,國之大事,不能不管。

 滿朝文武見李邦華站了出來,紛紛停止議論,看向這位七旬老叟。

 崇禎有些欣慰:“李閣老請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