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章(第2頁)

 次日早朝,在宣佈呂大器大勝的消息後,滿朝文武同時笑了起來。

 這場仗的重要程度不亞於北京保衛戰。

 如果呂大器敗了,好不容易有些穩定的南方將再次亂作一團。

 其實崇禎早就猜到了鳳陽之戰的結果。

 鳳陽之戰理論上是不會敗的。

 戰爭只是政治的延續,利益才是戰爭的根源。

 南京各方為了自己的利益不受損,會盡可能的配合呂大器,而不是給他拆臺。

 因為呂大器兵敗會讓他們所有人的利益受損。

 勳貴也好,東林黨也罷,他們的財富全都聚集在南京附近。

 兵敗的結果就是李自成南下逼近南京,他們要麼死守,要麼逃跑。

 沒有人願意看到這個結果。

 所以呂大器在出兵時內部意見出奇的統一,就是兩個字:支持,支持,還是他媽的支持。

 但是接下來的戰事就不好說了。

 戰爭的本質是利益,對外如此,對內亦是如此。

 戰爭打的時間越長,需要的兵力,物資,軍餉就越多。

 募兵,採買物資,發放軍餉都需要人去做,這些人分屬各個不同的利益集團。

 快速結束戰爭會讓有些人利益受損,所以這注定是一場漫長的戰爭。

 不過也有人希望快速結束戰爭,無論他們出於什麼目的,對朝廷來講都是好人。

 “陛下,臣聽聞秦良玉已朝武關方向進兵,李闖賊肯定會繞後偷襲,還望朝廷發公文提醒。”兵部侍郎王家彥出班說道。

 “李闖賊後有追兵,肯定不敢繞後偷襲秦良玉,還是讓她放心進兵吧。只有攻下武關才能迫使李闖賊回兵關中,如此中原戰事才能得到緩解。”另一個官員說道。

 崇禎沒有采納任何人的意見,而是給秦良玉去了一封嘉獎信。

 讓她自行給將士們發賞銀,不夠話跟朝廷說。

 “陛下,”戶部尚書方岳貢站了出來:“今年夏糧已經開始收穫,據北直隸各地反應收成還不錯,許多百姓留足口糧後還能剩下不少餘糧。不過...由於沒有賦稅的壓力,百姓們都不願賣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