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作品
第566章(第3頁)
行處置吧。無論結果如何,朕都不想在朝堂上看到這個學生,明白嗎?”
“臣明白了。”
“等等,”見李若璉要走,崇禎喊停了他。
“請陛下示下。”
“陝西、山西去年夏糧、秋糧收成如何?”
李若璉一愣,不知道崇禎問這個問題幹什麼。
尷尬的是,他不知道答案。
“立刻安排人去打探一番,儘量準確一點。”
“臣這就去安排。”
李若璉走後,崇禎繼續思考之前的問題。
他將巡鹽,海關關稅,遠洋貿易以及印錢的事一一寫在紙上。
具體細節他沒寫,因為不知道該怎麼寫。
他只是把一些想法寫下來,然後交給內閣去商議細節。
確定細節沒問題的話,再安排人去執行。
有了內閣的幫忙,會少走很多彎路。
“皇爺,戶部尚書求見。”王承恩的聲音在耳邊響起。
“讓他進來吧。”
戶部尚書方岳貢邁步走進大殿,隨後將手中的盒子高高舉過頭頂:“陛下,這是戶部鑄造的新銅錢,請陛下過目。”
崇禎接過盒子,打開後拿起一枚銅錢,仔細看了起來。
崇禎通寶!
在明代之前,許多朝代的銅錢都叫某某元寶。
到了明代統一改為通寶。
原因很簡單,避諱朱元璋的元字。
方岳貢介紹道:“陛下,我朝鑄錢用銅,每百斤銅料可獲利一萬六千文,折銀二十兩五錢四釐。每百斤銅料的成本價白銀十兩,利潤與成本五五開,十分可觀!”
“一兩銀子可換多少銅錢?”
“回陛下,明面上,一兩銀子可兌換一貫銅錢,一貫銅錢是七百七十文。”
宋代之前,一貫銅錢是一千問。宋朝時期規定一貫錢等於一兩白銀,但是一貫錢不是一千個銅板,而是七百七十個銅板。
“實際呢?”崇禎問。
“實際一兩銀子能兌換一千五百文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