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上槑 作品
第683章 自她而始(第3頁)
六部的設立則將權責進一步明確到位,各部各有職能、分工精細,互不干涉卻又分工協作,專業人做專業事——比如鹽、鐵、錦均設專官負責。
當然這一制度也有弊端,政令不夠靈活、官員容易內鬥……但現階段這些還不算要緊,為打造一個精密且強大的國家機器,只能暫且忽視。
官制既變,選官之法當然也要跟著變上一變。目前官吏的選拔全靠察舉徵辟,這既不符合姜佛桑所願,亦不符合大宣所需。
她先是宣佈要大興文治。在招選天下文學材智之士著書編書的同時,嚴命北部各地官吏,如發現有從中州避難而來的飽學之士,必要予以資助和安置。
跟著下令今後凡大姓子弟仕進必先經都監。
接著祭出大招,設太學、置明師。太學館即是前任國君勞民傷財於王城東南營建的新宮。
各州縣也要建立公學。全國學子,無論是何身份,只要有才能,通過考核就能進入太學。
若再通過太學的考核便可被委任官職。得甲等者可直接在朝廷任郎官,得乙等則可獲得補吏的身份,然後分配至地方任職。
此舉引發了軒然熱議。
勳貴豪富子弟通過族學家學等私學才能習得的知識,而今連平民百姓也能學了?
姜佛桑不顧眾議堅持推行——中州之鑑在前,門閥通過壟斷知識傳播進而壟斷入仕通道的事決不能在南州上演。
朝臣隨即從尚書令商泉陵處瞭解到,即便設立太學,每年能得甲者也沒有幾人。
而且凡太學出身的郎官,不僅要參加郎署的考核,另外還加設了一道殿試。殿試由國君親自出題主持,軍政時事、天文地理、海事國防,無所不包……想來能通過者更是寥寥。
是以選拔出的學子,大多數都是作為地方官的掾屬,在地方上有了一定的政績後才能獲得升遷的機會。升遷之路要經長官察選,而後同樣要經郎署考核和殿試……亦不容易。
反對之聲也便小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