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上槑 作品

第177章 半喜半憂

縣令一職在高門大族眼裡雖是斗食之官,卻也不是一般人輕易夠的上的。

要麼需有闢入公府或軍府的經歷,要麼得有為郎、博士或國學助教的經歷,再不然也要經歷過察舉——這些人中多數出身於縣令長或令長以上官宦之家,真正孤微單寒子弟可說少之又少。

北地經歷過大動盪,用人方面不比南地嚴格依從家世品流,更多還是參照前期施行過的察舉制。

這固然有其好的一面,譬如化元元、移風俗。卻也難免被別有用心的人鑽了空子。

察舉興起於前朝,燕朝一度延用。作為蒐羅人才、選拔官吏和任用升遷的清流正途,也是求仕者必由之途,從地方官吏到朝廷的名公巨卿,不少都是孝廉出身。然而發展到後來,這種鄉舉裡選之制也和時下盛行於南地的九品中正制一樣,被世族大家所壟斷,成為他們互相吹捧、安插私人的工具。

孝廉,顧名思義,在家做孝子、出門做廉吏。

最初,被舉者還多為州郡屬吏或通曉儒經的儒生,強調為人立身以孝為本、任官從政以廉為方;中期以後,吏治腐敗,考核鬆弛,察舉不實。

這就導致魚龍混雜,有越來越多的濫竽充數者。如此一來又和吏治腐敗互為因果,造成了惡性循環。

民間曾流傳過一首童謠:“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被推舉作秀才的人竟然不識字,被薦舉作孝廉的人竟然不贍養父母,被選拔定性為寒素清白的人竟然像汙泥一樣骯髒,被稱為是幹吏良將的竟然像雞一樣膽小。

北涼入侵之前的幾年,許是世道將亂,門檻更進一步降低,鄉郡富戶,但凡使點銀子就能舉個秀才、察個孝廉。

而察和舉又有不同——“舉”是以底層民眾的反映與評議作為主要的參考標準,若果鄉鄰都說此人在孝行廉潔方面堪為典範,朝廷則任用之;“察”主要依賴於上級官員對下級官員的觀察和評定,若上級認為某人在某一方面有所作為,則提拔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