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撈個實惠(第2頁)
更為嚴重的是,企業辦社會問題日益突出。在國家實行計劃經濟時期,社會資源分配向重工業傾斜,忽視第三產業的發展,國有企業發展和職工生活所需的社會化配套服務體系很不發達,這就逼迫國有企業採取“大而全、小而全”的做法,投入大量資金、人力和設施,甚至不計成本和代價,儘量建立完整的封閉式社會性服務體系,造成企業沉重負擔。
別的不說,就拿職工住宅供水、供電、供氣及物業的“三供一業”、離退休人員管理、承辦教育機構、醫療機構和消防市政等其他機構五個方面來說,每年的花費,就是一個巨大的數字。再加上現在開放搞活,實行市場經濟,煤炭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煤炭價格不斷下降,企業效益下滑,矛盾更加突出。
在這種形勢下,依靠個人努力能把企業搞好,打死他也不相信。與其這樣,還不如趁亂給自己撈個實惠,滿足一下自己的私慾來個痛快。
雖然他在大會小會上高談闊論、正氣凜然,在人前裝出一副一心為公、中規中矩的面孔,但在內心深處,始終信奉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如果制度完善,自己這個領導的操作空間就小了,大家都按規則做事,誰還想到領導?反之在混亂、無序的環境中,自己更容易操控局勢,把權力集中,掌控在手中。
因為亂象叢生,誰都不服誰,誰也無法拍板,員工之間拉幫結派,部門各自為政,相互扯皮,不管有事沒事都得找領導批示、彙報,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自己身上,這就是他想要的結果。搞亂了,大家都得抱他大腿,依賴他。
如果一個單位井然有序,大家都各司其職,領導的存在感就變得很低。為了彰顯自己存在的必要性,混亂的環境,更容易造就“救世主”的形象,進一步鞏固地位。
同時,混亂的環境更能激發員工之間的危機感,增強競爭意識,同事間相互爭功推責,產生紛爭和矛盾,自然需要領導來介入協調,誰都不服誰,讓領導說了算。大家都圍著自己轉,影響力就會日益鞏固,領導職權施展的空間也大了。
他始終覺得,混亂才有自
己利益,故意把水攪渾,才好撈魚。因為混亂才有空間,當利益分配製模糊,當提拔制不明確,就可以提拔自己人,或排除異己,為牟利鋪路,故意把水攪渾,相當於自己中飽私囊的“保護傘”。總之,水越渾,越能撈,而如果制度完善,就很難玩得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