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新“三點一線”(第2頁)
二是基礎功:學好古文、醫史及文獻。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華民族經過漫長的歷史,給後人留下了輝煌燦爛的中醫文化,不愧是偉大的寶庫,等待後人去努力發掘。而這些文獻均是用古文寫成。若不在古文上下工夫,勢必很難理解。如文字的構成、詞彙的衍變、語法的差異及古代文學常識、古天文學知識等等均需有一定的瞭解,否則學習醫古文非常困難。
文言文學得好,猶如與古人相與對坐應答,能進行跨時代的交流,也乃人生一大快事,而且學好古文是打開中醫藥寶庫大門的鑰匙。
任何事情,任何學問都有一個發展過程。所以不管學什麼都必須瞭解本門的發展史。搞政治要學政史,搞文學要學文學史。當然中醫也不例外,也應學好醫學史。只有學好醫學史,才能瞭解各朝各代的名醫、名著及其學術觀點,也就是說要了解這些名醫名著是在何等歷史背景和客觀條件下形成的。
同時也應瞭解前世名醫的奇聞逸事。譬如:朱丹溪三十歲學醫,三十五歲就能臨證而成大家。葉天士十四歲學醫,先後師從十七人等。這對一箇中醫的學習和成長均有一定的啟發。
學古文具備了讀古書的能力,學醫史明確了讀古書的取捨,在選書讀書過程中,自然不會陷入歧途。同時還要博覽歷代醫家的醫論、醫著、醫案,對歷代醫家的成果有一個框架性得了解,對學術理論的構架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是架構功:精讀古典醫籍。
要想學好中醫,則必須精讀一些古典醫籍。如《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溫熱經緯》、《神農本草經》、《醫學心悟》等。
《內經》、《難經》是中醫基礎的奠基。陰陽五行、髒象經絡、診法治則、五運六氣均需從《內經》、《難經》二經中探求。然《內經》中《靈樞》、《素問》各八十一篇,《難經》八十一難,共二百四十餘篇,要想快速通讀,談何容易?故初學者可選用明代李中梓的《內經知要》或近賢秦伯未的《內經知要淺解》為讀本,部分章句必須熟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