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零八章 公孫弘指引(第2頁)
“我覺得次卿說的有理”董仲舒認同道:“如果能對浩然正氣做到一法通,那對天人感應是有很大好處的,或許你感知起來就容易不少!”
“也就是說我必須得多練一練浩然正氣”張學舟道。
“可以這麼做”董仲舒道:“我修行開創和學習不一樣,開創時的我並無學習經驗,次卿所說很可能更有道理。”
“浩然正氣做到心念一動牽引恢復可不算容易!”
張學舟在浩然正氣篇上的修行累積了數年。
他這個數年是結合這方世界與現實世界同時的推動,三四年的修行幾乎等同於其他人六到八年左右的時間。
但即便是張學舟累積如此長久,他也沒做到心念一動就牽引浩然正氣入體,依舊需要誦讀才能做到有效恢復。
“誦讀不是關鍵,誦讀調整的是你身心與浩然正氣的契合,關鍵是你要找到那個契合點”作為外行的公孫弘指導道:“只要尋到了這個契合你身體的點,你就能隨時去摘取所需。”
“公孫先生說的有理!”
張學舟想了想通過口腔發聲帶來的特殊所用,不免也是第一次放棄了誦讀而換成默唸,尋求這其中的共通性。
“止住了口舌是一個改變,你心中應該依舊有默唸浩然正氣篇的內容,這沒有脫離修行框架的範疇,更無須說去脫離浩然正氣引發真正的天人感應”公孫弘道:“你只有在放下浩然正氣表面上的內容,而後在心中做到心之所動,浩然正氣自然而來,這樣才能真正做到一法通!”
“次卿,你這個要求有些高!”
董仲舒認同公孫弘的建議,但他覺得公孫弘要求太高了。
如果按公孫弘的方式授學,他這個儒家經文傳承應該就算是絕種了。
實際上而言,董仲舒覺得沒有天資者可以通過誦讀等方式不斷靠向天人感應,哪怕沒有天資也有勤奮苦學向上的修行。
儒家的兼容幷包是真正的兼容幷包,而不僅僅指向一些特定的修行天才。
董仲舒覺得自己的人才標準算是較為中庸化,也就是社會中大部分的人都滿足修行的條件,只是想突破向上進入一定程度才顯得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