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辣椒精 作品

第一千六百零八章 公孫弘指引

張學舟從江都飛到了巴蜀,又飛了回來,再到了長安城外,而後又回廣陵城。

 他這些天經歷的地方諸多,解決了諸多事,也依舊還存在一些要辦的事情,但張學舟最終還是沒有離開江都。

 一部儒文經願意讓張學舟停下步伐,哪怕為此再耽擱一個月也值得。

 這不僅僅是在糾正張學舟這方世界的修行路,也對他現實中的修行具備重要意義。

 通俗、易懂、可修行向上、兼容幷包……

 只要張學舟所能想到的一切修行因素,董仲舒的儒文經中都擁有。

 張學舟難於變更陰陽家的修煉術,但董仲舒的儒文經無疑走向了文武陰陽的融合之路,也必然會被他所借鑑。

 尤其是他現實中已經推動了陰陽大喜九人咒,當下就已經處於融合向上的途中。

 他不會全盤學習董仲舒,但可以進行參考模仿,甚至是大幅度的模仿。

 張學舟創新有限,但他無疑擅長模仿,在對方已有的基礎上不斷開花。

 而儒家經文就是這種開花式的產物,甚至每個修行者都可以做到不同。

 董仲舒在借鑑陰陽家的境界術,張學舟何嘗不是在借鑑儒家的修煉術。

 這其中尤其涉及天人感應篇是他標註的重點。

 名師在前,張學舟也不顯得遮遮掩掩偷摸去學,而是光明正大學習,一如他當年學習浩然正氣篇一樣。

 “你通透浩然正氣,按理來說進一步推動天人感應是較為輕鬆的!”

 董仲舒安慰張學舟的話極好。

 但張學舟已經站在宣華樓凝練了三天,絲毫沒有感受到天人之感。

 如果指望天人感應獲得對術法的增益,這種感應的速度會讓人絕望,更嚴重的事情是壓根感應不到。

 張學舟甚至還因此不斷施法耗費法力,又推動浩然正氣篇尋求相通的感覺。

 “所謂一法通而萬法通,如果你心念一動就能達成浩然正氣的效果,那或許就能找到天人感應的共通點”同樣學習的公孫弘道。

 相較於張學舟已經起步,公孫弘也跟著唸誦了三天的浩然正氣篇,此時連門檻都沒摸到。

 但也正因為公孫弘沒有摸到邊,處於局外觀明的他也不時發聲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