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戲諸侯. 作品
第九百零五章 長不大的家鄉(第3頁)
但是雙方都不覺得這算個什麼事。
兩人都是各自遠遊,然後一場萍水相逢,可就很快就成了朋友,也沒什麼道理可講。
其實雙方性情截然不同,一個是心大,可謂自信到自負了,反正我吳提京,天生就該是一位上五境劍修,早晚而已。
一個是心寬,胡灃性情溫和,平時說話都是慢悠悠的。
唯一的相同處,大概就是雙方都是劍修了。
吳提京眉眼飛揚,自信滿滿,好像是打從孃胎裡就有的那種信心,笑道:“胡灃,咱們這個門派,你來當掌門,順便管錢,我就只當個掌律祖師好了,反正一定會成為宗字頭的劍道宗門,到時候你就是宗主了,嗯,跟那個落魄山陳平安差不多。”
一個四十歲出頭的,龍門境劍修。
一個還不到二十歲,金丹境劍修。
歲數加在一起,也沒到一甲子,卻要著手創建門派和想著未來宗門了。
若是隻說神仙錢,其實兩人身上加在一起,還不到一顆穀雨錢。
“掌律?我們這個門派,估計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只有我們兩個人,你除了我,還能管誰?”
胡灃緩緩道:“跟他沒法比的。”
何況也沒什麼好比的。各走各路,各有各的活法。
吳提京說道:“胡灃,你這個妄自菲薄的習慣,以後改改,多學學我。”
胡灃說道:“你那個叫妄自尊大,也是個臭毛病,要是不稍稍收斂點,以後要吃大苦頭的。”
確實會給人一種狷狂之感的少年吳提京,大笑起來,所以自己才會跟胡灃投緣嘛。
不像在那個正陽山,自己每次外出,四周不是諂媚、討好的視線,就是些老劍修,用欣慰的臉色說些讚許的言語,反正都是自作多情,就想不明白了,我吳提京練劍如何,跟你們有關係嗎?
吳提京猶豫了一下,蹲下身,問道:“你跟那個傢伙是同鄉,又是同齡人,熟不熟?”
胡灃轉頭看了眼吳提京,笑了笑,好像在說一句,真是難得,吳提京也會對某個人如此感興趣。
吳提京扯了扯嘴角,“我是狂妄不假,可又不是個傻子,不但是陳平安,還有那個劉羨陽,我都打不過。”
胡灃不急不緩幫他加上三個字,“暫時的。”
吳提京笑道:“不然?”
胡灃的祖宅在二郎巷那邊,距離大驪上柱國袁氏的祖宅其實不遠。
小時候就跟隨爺爺,一起走街串巷,修補碗盆、磨刀之類的。
家鄉那邊的老風俗,爺爺懂得多,經常幫忙辦紅喜事,也能掙些錢,添補家用,加上爺爺開了個賣春聯、窗紙等零碎物件的鋪子,胡灃小時候的日子,其實過得不算太窮,只是爺爺姓柴,他卻姓胡,街坊鄰居都說是他爺爺是入贅,所以胡灃小時候捱了不少白眼,經常被同齡人拿著個說事,而爺爺的名字,也是需要篆刻墳頭碑文的時候,胡灃才第一次知道。
鋪子生意冷清,逢年過年那會兒,才略好幾分,平時都未必每天開門,只有個娘娘腔的窯工,經常光顧生意,偶爾會有一個黑黑瘦瘦的小丫頭,當那拖油瓶,跟在那個喜歡翹蘭花指的男人身邊,也不說話,胡灃對她唯一的印象,就是眼睛特別大,就顯得臉特別小了。
當叔叔的娘娘腔男人,喜歡喊她胭脂,其實這個當窯工的,兜裡就沒幾個錢,約莫是隻有自己爺爺,才不嫌棄他沒個男人樣,願意陪著他多聊幾句,哪怕娘娘腔不買東西,也不趕人。小丫頭就會坐在門檻那邊,餓得實在不行了,才喊一聲叔叔,然後一起回家。
爺爺是在胡灃少年時走的,胡灃沒有賣掉祖宅,那會兒好像“變天”,什麼都變得不一樣了。
胡灃跟著小鎮百姓一樣,四處尋寶,翻箱倒櫃,家裡的瓶瓶罐罐,但凡是件瞧著像個老物件的,都要拿出來,看看能不能賣錢,胡灃當時從龍鬚河裡邊,撿著了一堆漂亮石頭,福祿街和桃葉巷那邊都有人開價,胡灃也沒多想,將八顆俗稱為蛇膽石的玩意兒,對半分,兩邊都不得罪,得了兩筆銀子,那段歲月裡,每天睡都睡不安穩,都不敢走出家,就怕遭賊。
在那之前,胡灃見過一個泥瓶巷的同齡人,叫宋集薪,老人們都說是督造官宋老爺的私生子,不好帶回衙門那邊,就找人把宋集薪安置在了那條小巷中,這個宋集薪,好像兜裡永遠不缺錢,每天就是帶著個婢女,遊手好閒,四處亂逛,挺顯擺的。
胡灃打小就喜歡去老瓷山,經常能夠見到一個叫董水井的傢伙,同樣在那邊翻翻撿撿,各撿各的,一開始也不聊天,往往是各有收穫,後來胡灃發現董水井喜歡揀選那些帶字的碎瓷片,董水井後來就主動找到他,兩個都比較沉默寡言的孩子,很有默契地“做買賣”,以物易物。
在黃二孃的酒鋪裡邊,胡灃經常能夠見到那個叫鄭大風的看門人,漢子的眼睛,就好像長在婦人的身上了。
每到搶水季節,胡灃總能見到一個乾瘦的同齡人,好像跟那個宋集薪是一條巷子的,雙方還是鄰居,只不過一個特別有錢,一個特別沒錢。
爺爺不許他接近那個姓陳的孤兒,倒是不像杏花巷附近的老人,把話說得那麼難聽,什麼喪門星,瘟崽子。
爺爺只是懂得的門道多,只是讓他離著那個人遠一點,也從不說緣由。
有次胡灃在青石崖那邊獨自釣魚,坑坑窪窪的,家鄉那邊口口相傳的,土話都說是日頭窩,就跟那座螃蟹牌坊差不多,早就不知道是誰第一個說出口的了。
胡灃當時親眼見到,有個孩子,都沒學會鳧水,但是貪玩,先是在龍鬚河裡邊的淺處狗刨,然後不知怎麼的,就差點淹死了,只是胡灃剛剛丟了魚竿,想要跑去救人,就有那個瘦竹竿似的傢伙,眼尖瞧見了,一路飛奔,跳入水中,把那個孩子拖上了岸,孩子嚎啕大哭,離得遠,胡灃也不知道說了些什麼,反正那個傢伙好不容易才讓孩子停下哭聲,好像還送了一隻草編螞蚱給孩子。
等到附近一些年紀稍大的孩子靠近,那個姓陳的孤兒就走了。
結果聽說事後,那戶人家的長輩,當天連自家孩子的衣服都燒掉了,約莫是嫌晦氣吧。
以前鐵鎖井附近的老老小小,男男女女,都喜歡在老槐樹下乘涼,家長裡短,反正什麼事都藏不住。
老人們說故事,婦人們細細碎碎嚼著舌頭,男人們看娘們,孩子們成群結隊,圍繞著老槐樹嬉戲打鬧。
既然有喜事鋪子,當然就會有白事鋪子,這樣的鋪子,小鎮不多,就那麼幾家,但是兩者生意差很多,胡灃曾經問過爺爺為什麼,爺爺說是死者為大,家裡再窮,也會拴緊褲腰帶,拿出些錢來。哪怕是跟人借錢,也要儘量辦得風風光光的。
但是為何辦喜事就掙不著什麼錢,爺爺倒是沒說為什麼。
爺爺對他很好,幾乎是家裡有什麼就給什麼,但是也有幾條規矩,自打胡灃稍稍記事起,爺爺就叮囑再叮囑,比如路上的錢別去撿。遇到事情,能不求人就別求人。
可如果必須求人幫忙,那麼一定要還,不管是還錢還是還人情,都不能欠著,不能學那年夜飯可以餘著,故意“餘到”來年。
但是有種喜錢,胡灃是可以求的,而且是一定要去,就誰家成親了,新娘子出嫁,會有人去“攔路”,胡灃就跟著,收個紅包,再在心裡邊,默默說幾句爺爺交給他的“老話吉語”。
此外雖然自家是開喜事鋪子的,但是如果小鎮有那白事,能幫忙就幫忙,忙完了,在那戶人家裡邊吃完飯就回家,如果那戶人家,還需要有人幫忙守靈,就應承下來,只是記得進了靈堂,就別半途而廢,哪怕困了,也要直接在那邊打盹,不許大半夜回家,不用怕那些有的沒的,等到天亮了才可以回家,就當是睡個回籠覺。
在那神仙墳,每年的某一天,爺爺都會帶著胡灃去磕頭。
爺爺臨走之前,還特意交待過自己,哪怕爺爺不在了,這件事還是不能忘了,即便將來長大了,需要出遠門了,每年這一天,還是需要上三炷香。
小鎮最西邊,有個柳條似的少女,姓李,但是她氣力不小,一根扁擔挑起滿滿兩桶水。她有個弟弟,虎頭虎腦的,有次孩子在家附近的巷子,還穿著開襠褲呢,大搖大擺走著,孩子當時雙指捻住一隻不知道從哪裡撿來、還是樹上扒來的蟬蛻,高高舉起,是金色的,在日頭底下,泛著光,瞧著不太一樣,而且相比小鎮常見的知了殼,要大上許多,胡灃就多看了幾眼。
約莫是覺得顯擺成功了,穿開襠褲的孩子,就故意放慢了腳步,一邊搖頭晃腦,一邊擰轉手腕,使勁晃著那隻蟬蛻。
胡灃當時在巷子一戶人家的門口,坐在一條長凳上,正幫著磨菜刀,磨一把菜刀能掙個三五顆銅錢,反正可以講價。
遠處婦人站在自家門口,雙手叉腰扯開嗓子,喊得震天響,喊兒子回家吃飯。
胡灃就隨口問那個叫槐子的小孩,能不能用三文錢,買下那隻知了殼。
胡灃不說話還好,一開口,孩子就有點怕了,立即挪到牆根那邊,貼牆一路低頭小跑,根本不敢搭話。
胡灃也不以為意,還有些慶幸那個孩子沒當真,不然三文錢呢,圖個啥,所以就聚精會神,繼續低頭磨刀。
不曾想那個孩子躡手躡腳返回,將那金色蟬蛻往長凳上邊一放,就跑了。
等到胡灃想要喊住他,孩子一邊撒腿飛奔,一邊提了提褲子,一個拐彎,就跑得沒影了。
胡灃哭笑不得,片刻之後,拐角牆邊,探出一顆腦袋,躲得遠遠的了,才敢朝胡灃咧嘴一笑。
胡灃摸出銅錢,孩子使勁搖頭。
那會兒的胡灃,還不知道就是這麼一次路邊偶遇,真正意味著什麼,會對自己的未來人生,造成多大的影響。
曾經一直覺得會年復一年,揹著祖傳的那隻木箱子,裝滿了傢伙什,走街串巷,帶著磨刀石,或是幫人縫補盆罐。
此外,家傳的那兩塊磨刀石,是胡灃離鄉之後,偶然在一處仙家渡口,通過一本專門記載山上重寶的仙家書籍,才知道它們竟是傳說中的斬龍石。
送給了吳提京一塊,而且還是稍大的那塊。
胡灃在小鎮就沒有什麼朋友,既然出門在外,真心與吳提京做了朋友,對方練劍資質又比自己好很多,就沒必要吝嗇了。
吳提京好奇問道:“想啥呢?想得這麼入神。”
胡灃笑道:“想些小時候的事情。”
他都不知道如何報答那個名叫李槐的人。
因為那隻金色蟬蛻,是一座劍氣瀰漫的洞天。
吳提京嘖嘖道:“你那家鄉實在是讓人無語。”
胡灃說道:“其實還好。什麼都知道,跟什麼都不知道,一向沒什麼兩樣。”
胡灃取出一支竹笛,輕輕吹奏起來。
月色裡,笛聲悠悠,漫山遍野。
————
一艘鹿銜芝即將到達仙都山渡口。
首席供奉劉宗臉色慘白,但是一身精神氣極好,就是走路腳步不穩,跟喝了酒差不多。
所以在一行人下船後,劉宗就沒有跟著下船,因為這艘鹿銜芝馬上就要啟程返回大泉蜃景城。
陳平安帶著姚老將軍和姚仙之一起走上青萍峰。
渡船重新升空後,劉宗離開船頭,來到渡船一樓的某間屋子,輕輕敲門,喊道:“陛下。”
跨過門檻後,大泉女帝已經坐在桌旁批閱奏摺了,屋內一位侍女正在直腰踮腳,動作輕柔,關上窗戶。
登山時,陳平安與老將軍一路閒聊。
聊起了一些山水見聞和故人故事。
陳平安就有些想念家鄉和落魄山了。
大概成為自己心目中最神往之人,就是一場證道。
自然而然,陳平安就想起了那個勞苦功高的老廚子。
可能在朱斂心裡,就像住著一個永遠不會長大的孩子,叫江湖。
兩人都是各自遠遊,然後一場萍水相逢,可就很快就成了朋友,也沒什麼道理可講。
其實雙方性情截然不同,一個是心大,可謂自信到自負了,反正我吳提京,天生就該是一位上五境劍修,早晚而已。
一個是心寬,胡灃性情溫和,平時說話都是慢悠悠的。
唯一的相同處,大概就是雙方都是劍修了。
吳提京眉眼飛揚,自信滿滿,好像是打從孃胎裡就有的那種信心,笑道:“胡灃,咱們這個門派,你來當掌門,順便管錢,我就只當個掌律祖師好了,反正一定會成為宗字頭的劍道宗門,到時候你就是宗主了,嗯,跟那個落魄山陳平安差不多。”
一個四十歲出頭的,龍門境劍修。
一個還不到二十歲,金丹境劍修。
歲數加在一起,也沒到一甲子,卻要著手創建門派和想著未來宗門了。
若是隻說神仙錢,其實兩人身上加在一起,還不到一顆穀雨錢。
“掌律?我們這個門派,估計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只有我們兩個人,你除了我,還能管誰?”
胡灃緩緩道:“跟他沒法比的。”
何況也沒什麼好比的。各走各路,各有各的活法。
吳提京說道:“胡灃,你這個妄自菲薄的習慣,以後改改,多學學我。”
胡灃說道:“你那個叫妄自尊大,也是個臭毛病,要是不稍稍收斂點,以後要吃大苦頭的。”
確實會給人一種狷狂之感的少年吳提京,大笑起來,所以自己才會跟胡灃投緣嘛。
不像在那個正陽山,自己每次外出,四周不是諂媚、討好的視線,就是些老劍修,用欣慰的臉色說些讚許的言語,反正都是自作多情,就想不明白了,我吳提京練劍如何,跟你們有關係嗎?
吳提京猶豫了一下,蹲下身,問道:“你跟那個傢伙是同鄉,又是同齡人,熟不熟?”
胡灃轉頭看了眼吳提京,笑了笑,好像在說一句,真是難得,吳提京也會對某個人如此感興趣。
吳提京扯了扯嘴角,“我是狂妄不假,可又不是個傻子,不但是陳平安,還有那個劉羨陽,我都打不過。”
胡灃不急不緩幫他加上三個字,“暫時的。”
吳提京笑道:“不然?”
胡灃的祖宅在二郎巷那邊,距離大驪上柱國袁氏的祖宅其實不遠。
小時候就跟隨爺爺,一起走街串巷,修補碗盆、磨刀之類的。
家鄉那邊的老風俗,爺爺懂得多,經常幫忙辦紅喜事,也能掙些錢,添補家用,加上爺爺開了個賣春聯、窗紙等零碎物件的鋪子,胡灃小時候的日子,其實過得不算太窮,只是爺爺姓柴,他卻姓胡,街坊鄰居都說是他爺爺是入贅,所以胡灃小時候捱了不少白眼,經常被同齡人拿著個說事,而爺爺的名字,也是需要篆刻墳頭碑文的時候,胡灃才第一次知道。
鋪子生意冷清,逢年過年那會兒,才略好幾分,平時都未必每天開門,只有個娘娘腔的窯工,經常光顧生意,偶爾會有一個黑黑瘦瘦的小丫頭,當那拖油瓶,跟在那個喜歡翹蘭花指的男人身邊,也不說話,胡灃對她唯一的印象,就是眼睛特別大,就顯得臉特別小了。
當叔叔的娘娘腔男人,喜歡喊她胭脂,其實這個當窯工的,兜裡就沒幾個錢,約莫是隻有自己爺爺,才不嫌棄他沒個男人樣,願意陪著他多聊幾句,哪怕娘娘腔不買東西,也不趕人。小丫頭就會坐在門檻那邊,餓得實在不行了,才喊一聲叔叔,然後一起回家。
爺爺是在胡灃少年時走的,胡灃沒有賣掉祖宅,那會兒好像“變天”,什麼都變得不一樣了。
胡灃跟著小鎮百姓一樣,四處尋寶,翻箱倒櫃,家裡的瓶瓶罐罐,但凡是件瞧著像個老物件的,都要拿出來,看看能不能賣錢,胡灃當時從龍鬚河裡邊,撿著了一堆漂亮石頭,福祿街和桃葉巷那邊都有人開價,胡灃也沒多想,將八顆俗稱為蛇膽石的玩意兒,對半分,兩邊都不得罪,得了兩筆銀子,那段歲月裡,每天睡都睡不安穩,都不敢走出家,就怕遭賊。
在那之前,胡灃見過一個泥瓶巷的同齡人,叫宋集薪,老人們都說是督造官宋老爺的私生子,不好帶回衙門那邊,就找人把宋集薪安置在了那條小巷中,這個宋集薪,好像兜裡永遠不缺錢,每天就是帶著個婢女,遊手好閒,四處亂逛,挺顯擺的。
胡灃打小就喜歡去老瓷山,經常能夠見到一個叫董水井的傢伙,同樣在那邊翻翻撿撿,各撿各的,一開始也不聊天,往往是各有收穫,後來胡灃發現董水井喜歡揀選那些帶字的碎瓷片,董水井後來就主動找到他,兩個都比較沉默寡言的孩子,很有默契地“做買賣”,以物易物。
在黃二孃的酒鋪裡邊,胡灃經常能夠見到那個叫鄭大風的看門人,漢子的眼睛,就好像長在婦人的身上了。
每到搶水季節,胡灃總能見到一個乾瘦的同齡人,好像跟那個宋集薪是一條巷子的,雙方還是鄰居,只不過一個特別有錢,一個特別沒錢。
爺爺不許他接近那個姓陳的孤兒,倒是不像杏花巷附近的老人,把話說得那麼難聽,什麼喪門星,瘟崽子。
爺爺只是懂得的門道多,只是讓他離著那個人遠一點,也從不說緣由。
有次胡灃在青石崖那邊獨自釣魚,坑坑窪窪的,家鄉那邊口口相傳的,土話都說是日頭窩,就跟那座螃蟹牌坊差不多,早就不知道是誰第一個說出口的了。
胡灃當時親眼見到,有個孩子,都沒學會鳧水,但是貪玩,先是在龍鬚河裡邊的淺處狗刨,然後不知怎麼的,就差點淹死了,只是胡灃剛剛丟了魚竿,想要跑去救人,就有那個瘦竹竿似的傢伙,眼尖瞧見了,一路飛奔,跳入水中,把那個孩子拖上了岸,孩子嚎啕大哭,離得遠,胡灃也不知道說了些什麼,反正那個傢伙好不容易才讓孩子停下哭聲,好像還送了一隻草編螞蚱給孩子。
等到附近一些年紀稍大的孩子靠近,那個姓陳的孤兒就走了。
結果聽說事後,那戶人家的長輩,當天連自家孩子的衣服都燒掉了,約莫是嫌晦氣吧。
以前鐵鎖井附近的老老小小,男男女女,都喜歡在老槐樹下乘涼,家長裡短,反正什麼事都藏不住。
老人們說故事,婦人們細細碎碎嚼著舌頭,男人們看娘們,孩子們成群結隊,圍繞著老槐樹嬉戲打鬧。
既然有喜事鋪子,當然就會有白事鋪子,這樣的鋪子,小鎮不多,就那麼幾家,但是兩者生意差很多,胡灃曾經問過爺爺為什麼,爺爺說是死者為大,家裡再窮,也會拴緊褲腰帶,拿出些錢來。哪怕是跟人借錢,也要儘量辦得風風光光的。
但是為何辦喜事就掙不著什麼錢,爺爺倒是沒說為什麼。
爺爺對他很好,幾乎是家裡有什麼就給什麼,但是也有幾條規矩,自打胡灃稍稍記事起,爺爺就叮囑再叮囑,比如路上的錢別去撿。遇到事情,能不求人就別求人。
可如果必須求人幫忙,那麼一定要還,不管是還錢還是還人情,都不能欠著,不能學那年夜飯可以餘著,故意“餘到”來年。
但是有種喜錢,胡灃是可以求的,而且是一定要去,就誰家成親了,新娘子出嫁,會有人去“攔路”,胡灃就跟著,收個紅包,再在心裡邊,默默說幾句爺爺交給他的“老話吉語”。
此外雖然自家是開喜事鋪子的,但是如果小鎮有那白事,能幫忙就幫忙,忙完了,在那戶人家裡邊吃完飯就回家,如果那戶人家,還需要有人幫忙守靈,就應承下來,只是記得進了靈堂,就別半途而廢,哪怕困了,也要直接在那邊打盹,不許大半夜回家,不用怕那些有的沒的,等到天亮了才可以回家,就當是睡個回籠覺。
在那神仙墳,每年的某一天,爺爺都會帶著胡灃去磕頭。
爺爺臨走之前,還特意交待過自己,哪怕爺爺不在了,這件事還是不能忘了,即便將來長大了,需要出遠門了,每年這一天,還是需要上三炷香。
小鎮最西邊,有個柳條似的少女,姓李,但是她氣力不小,一根扁擔挑起滿滿兩桶水。她有個弟弟,虎頭虎腦的,有次孩子在家附近的巷子,還穿著開襠褲呢,大搖大擺走著,孩子當時雙指捻住一隻不知道從哪裡撿來、還是樹上扒來的蟬蛻,高高舉起,是金色的,在日頭底下,泛著光,瞧著不太一樣,而且相比小鎮常見的知了殼,要大上許多,胡灃就多看了幾眼。
約莫是覺得顯擺成功了,穿開襠褲的孩子,就故意放慢了腳步,一邊搖頭晃腦,一邊擰轉手腕,使勁晃著那隻蟬蛻。
胡灃當時在巷子一戶人家的門口,坐在一條長凳上,正幫著磨菜刀,磨一把菜刀能掙個三五顆銅錢,反正可以講價。
遠處婦人站在自家門口,雙手叉腰扯開嗓子,喊得震天響,喊兒子回家吃飯。
胡灃就隨口問那個叫槐子的小孩,能不能用三文錢,買下那隻知了殼。
胡灃不說話還好,一開口,孩子就有點怕了,立即挪到牆根那邊,貼牆一路低頭小跑,根本不敢搭話。
胡灃也不以為意,還有些慶幸那個孩子沒當真,不然三文錢呢,圖個啥,所以就聚精會神,繼續低頭磨刀。
不曾想那個孩子躡手躡腳返回,將那金色蟬蛻往長凳上邊一放,就跑了。
等到胡灃想要喊住他,孩子一邊撒腿飛奔,一邊提了提褲子,一個拐彎,就跑得沒影了。
胡灃哭笑不得,片刻之後,拐角牆邊,探出一顆腦袋,躲得遠遠的了,才敢朝胡灃咧嘴一笑。
胡灃摸出銅錢,孩子使勁搖頭。
那會兒的胡灃,還不知道就是這麼一次路邊偶遇,真正意味著什麼,會對自己的未來人生,造成多大的影響。
曾經一直覺得會年復一年,揹著祖傳的那隻木箱子,裝滿了傢伙什,走街串巷,帶著磨刀石,或是幫人縫補盆罐。
此外,家傳的那兩塊磨刀石,是胡灃離鄉之後,偶然在一處仙家渡口,通過一本專門記載山上重寶的仙家書籍,才知道它們竟是傳說中的斬龍石。
送給了吳提京一塊,而且還是稍大的那塊。
胡灃在小鎮就沒有什麼朋友,既然出門在外,真心與吳提京做了朋友,對方練劍資質又比自己好很多,就沒必要吝嗇了。
吳提京好奇問道:“想啥呢?想得這麼入神。”
胡灃笑道:“想些小時候的事情。”
他都不知道如何報答那個名叫李槐的人。
因為那隻金色蟬蛻,是一座劍氣瀰漫的洞天。
吳提京嘖嘖道:“你那家鄉實在是讓人無語。”
胡灃說道:“其實還好。什麼都知道,跟什麼都不知道,一向沒什麼兩樣。”
胡灃取出一支竹笛,輕輕吹奏起來。
月色裡,笛聲悠悠,漫山遍野。
————
一艘鹿銜芝即將到達仙都山渡口。
首席供奉劉宗臉色慘白,但是一身精神氣極好,就是走路腳步不穩,跟喝了酒差不多。
所以在一行人下船後,劉宗就沒有跟著下船,因為這艘鹿銜芝馬上就要啟程返回大泉蜃景城。
陳平安帶著姚老將軍和姚仙之一起走上青萍峰。
渡船重新升空後,劉宗離開船頭,來到渡船一樓的某間屋子,輕輕敲門,喊道:“陛下。”
跨過門檻後,大泉女帝已經坐在桌旁批閱奏摺了,屋內一位侍女正在直腰踮腳,動作輕柔,關上窗戶。
登山時,陳平安與老將軍一路閒聊。
聊起了一些山水見聞和故人故事。
陳平安就有些想念家鄉和落魄山了。
大概成為自己心目中最神往之人,就是一場證道。
自然而然,陳平安就想起了那個勞苦功高的老廚子。
可能在朱斂心裡,就像住著一個永遠不會長大的孩子,叫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