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帆 作品
第227章 縮影(下)(第3頁)
福克斯很清楚以後的澳洲會越來越多華人,他們後來的認識漢字比認識洋文更重要,因為漢字能表達他們的母語,英語等洋文僅僅是通用語言,完全可以等他們母語熟練後慢慢學,反正他們漢字熟練後洋文就不是生活必須的東西了,只是時不時需要一下罷了。
蕭文,也就是齊爾曼,在他兼職cac的飛行教練後,他被專門分配給華裔飛行學員團做教官,理由是認為蕭文受過高等教育,可以和這些“老外”更好的交流。
在那個年代能上大學在西方也算是一件很不常見的事情,一般家庭都付不起費用,所以很多人都是讀完中學就出來做學徒,混個幾年十幾二十年自己也成老油條後,薪資就差不多算是個中產了,這就是大多數人的一生。
那時候剛參加航空俱樂部的基本上都是白人,華人甚少,不是華人對其不感興趣,而是絕大部分華人並不能達到入門要求,他們很多人並不識外文,也不識數學,而操控飛機,最基本就是要看儀表,儀表上全是外文和數字,你什麼都不認識沒有人敢把飛機給你開。
誰會對在天上翱翔缺乏興趣呢?幸運的是還是有一批華裔通過了初試獲得了進行滑翔機訓練的資格,後面更是直接開上了真的飛機,而這些人除了個別祖籍是浙江福建的外,其餘的全是廣東人,不是廣府人就是客家潮州人,他們也是第一批後面加入西澳航空隊,甚至raaf的華裔飛行員。
那年頭在南洋謀生的廣東人,無論是廣府話潮州話客家話都是信手拈來,就是廣東的三種主要地域語言,基本都會講,厲害得很。
但是單3種語言湊一塊的時候,各種口音的粵語就成為了他們的通用語言,負責訓練他們的齊爾曼,很自然地接受了zillman的粵語音譯中文名蕭文,然後對漢語官話他的名字變成“修門”很是幽默地回應道:“我可以修飛機,可修門是木匠的活,我可幹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