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縮影(下)(第2頁)
老師這職業吧,在正真網絡化時代來臨之前,相信80,90年代的學生都經歷過各種混雜著本地方言的老師,說的普通話真的是一點都不普通。
其實很能看出問題的,在沒有合適的傳播手段之前,普及標準一門語言是有多難,而且還有一件事,北洋政府不肯放人,放誰?有知識有文化的人唄。
其實剛開始北洋政府還愁怎麼把這些進步學生什麼的處理掉呢,幹掉是不可能的,要不絕對出大事,適時的,澳大利亞移民署的人又來人了,北洋原本大筆一揮就把這些西澳急需的華裔文化人送出去了。
可是一群高等學府老頭子親自舉著橫幅在各地政府部門前抗議,說把所有的文化人和學生都送出去,中國的未來難道要靠你們這群武夫嗎,然後洋洋灑灑地列舉了北洋的各大其他“罪狀”,並在各種報紙上大批特批。
這群老頭子德高望重,北洋的自然無可奈何,最後經過商議每年只能給5000人的所謂“知識分子”名額,還必須是自願,但是每年5000的名額,往往500人都沒有湊夠數的,更多的是每年舉家跋山涉水到達東部各沿海城市的窮苦民眾。
教育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白人移民還好,歐洲語言之間的關係其實和中國各大方言之家的關係差不了多少,只要你認識字,哪怕不太讀得出來,你也大致知道文字是怎麼個意思,漢字亦是如此,只要你認識1000個漢字,你讀一篇文章東拼西湊也能瞭解個八九不離十,更何況歐洲各國的很多詞彙都是互相借鑑的。
認字成為了這些從天南地北來的華人來西澳的第一件事,但是很可惜,往往他們的老師都是操著奇怪口音官話的南方人,甚至直接就是隻會說粵語閩語客家語吳語的,臺上的老師講十句,教10個字,往往下邊的人只能聽懂一兩句,記住三四個字怎麼讀,至於字是什麼意思,很多人很快就會忘掉。
即便如此,他們大部分人還是認全了大街上報紙上常用的漢字,然後才開始接觸英文或者他們工作地方的文字比如德文意文法文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