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新城(上)(第3頁)
到了1926年,福克斯已經為西澳儲備了1600萬噸的石油,但是福克斯還是覺得不怎麼夠。
再說說澳大利亞國內的石油,福克斯的hp這幾年是兵強馬壯,幹什麼都很有活力。
hp在西澳的西北一帶,南澳州,維多利亞和昆士蘭都開發了油田,當然這都是靠福克斯的記憶模模糊糊指引出來的,產量不算高,最好的1925年總產量不過440萬噸。
福克斯也清楚澳大利亞最好的油田並不在陸地之上,而是西北大陸架和巴斯海峽,都在海上呢。
據他回憶,巴斯海峽的油田年產量就高達2000多萬噸,這還沒算福克斯穿越之前還沒什麼規模的西北大陸架油田產量。
但是海洋鑽井的技術在二戰後才出現的,之前的不過是往海里填土再鑽的,成本比較大,還麻煩。
於是在福克斯和相關技師研究後都覺得應該現在就開始研究這種技術,福克斯當即拍板給了20萬澳鎊的經費。
霍頓大廈,位於帕斯中央cbd的聖喬治大道上,他和通用汽車大廈沒什麼區別,都是汽車大亨用來裝x的產物。
霍頓這個品牌,是福克斯從墨爾本撈回來的,福克斯的投資滿足了這個有衝勁的霍頓先生,讓他在很短時間內霸佔了整個澳大利亞的絕大部分道路。
從德國的巴伐利亞製造廠(後來的寶馬)、奔馳(包含戴姆勒)、保時捷(福克斯拜訪德國時請保時捷先生提前創立公司)、歐寶公司的幫助到位於黑德蘭港的汽車城正式建立,霍頓的崛起可謂快過火箭。
霍頓的標誌是一隻獅子滾球的紅色圓形浮雕,這是後來澳洲非常經典的一個logo,而且霍頓的發動機也非常地不錯(其實很多飛機汽車廠商一開始都是發動機製造廠)。
通過流水線生產的模式和這邊進原材料後就在當地煉製,鑄造,送完汽車廠在進行加工組裝,在1923年首量23型汽車開下線時開始,到1926年底,產量已經接近200萬輛。
人口方面,整個澳大利亞聯邦則是突破了1000萬人的關口,向著1100萬前進(1926年聯邦總人口1064萬,華人約370萬,大部分集中在西澳)。
移民方面,不止華人大量移民,西方很多白人也移民前來澳大利亞,由於福克斯的產業已經在整個澳洲大陸遍地開花,移民西澳不再是唯一選擇。
相對於在其他各州還存在“白澳政策”讓華人舉步維艱之外,白人倒是很順利的入職到其他各州,據統計,1921年到1926年底,5年內共有近90萬白人移民聯邦境內,還是西澳接納的移民最多。
除了白人,還有一些拉丁美洲人、黑人移民澳洲。這5年可把西澳翻天覆地地改變了一番,以至於西澳根本沒拿到原先歷史上出現過的“英國撥款”,西澳的發展真的是一飛沖天……
福克斯倒不是在意有沒有撥款,西澳發展勢頭如此強勁,拿“撥款”實在是有些無理了,但是原本就應該到手的錢,拿不到手心裡真的是有些難受。
難受歸難受,不過澳洲的人口已經過千萬,糧食的問題還是很突出的,在西澳各沿海城市中,帕斯是西澳第一人口集中的城市。
在1925年的行政規劃中,福克斯直接就把費裡曼特爾等一系列靠近帕斯的城市城鎮全部劃歸帕斯管理——就行後來大城市不斷吞併小城市形成大都會圈一樣,比如東京都會圈、倫敦都會圈。
在大都會圈範圍內,人口已經高達180萬,短短几年內人口增加了近100萬,算是個很瘋狂的數字了。
除了首府帕斯,西澳還形成了其他六大城市,丹皮爾、黑德蘭港、紐曼、傑拉爾頓、奧爾巴尼和卡爾古利。
以重工業為代表的黑德蘭港、紐曼、卡爾古利,採掘業、金屬冶煉及加工、機械、煉焦、化學、化工原料、水泥、石油和煤炭加工等為支柱,黑德蘭港50多萬人口,紐曼近40萬,卡爾古利近10萬(都不含外來工人數)。
以輕工業為代表的都是港口城市:帕斯、丹皮爾、奧巴尼爾、傑拉爾頓,食品、飲料、菸草、紡織、皮革和毛皮、生活用品如日用金屬製品、手工工具、化工製品、藥品等支柱產業,分別是180萬、46萬、33萬、23萬人口,其餘都分佈在其他各地(西澳定的規矩,20萬以上才叫大城市)。
而刺激這些行業如雨後春筍般成長起來的,得益於西澳大利亞聯合儲蓄銀行的成立,是這間整合了諸多銀行的銀行給予了這些商人超低息的貸款,讓他們有底氣在西澳闖出一番天地。
實在有點忙不過來,這幾章都是加快節奏的,我把時間軸適當推快一些,大概5年左右。另外再次感謝昨天那位同學的打賞了,感激不盡!我知道我更新很不給力也經常拖更,感謝你們還在支持我,謝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