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逐步規劃(一)(第3頁)
澳大利亞肯定累啊,上到政府高官貴族,下到農牧場主工人,都不是很滿意。為大英帝國貢獻了那麼多,什麼也沒有拿到,印度尼西亞的那兩個地方雖然可以叫好處,但是上面沒有什麼有價值的東西,有點“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感覺。
下層的農牧民,工人都在催促他們的僱主發工資,這些僱主則跑去市政廳詢問什麼時候才能兌換到錢,這讓政府的官員非常無奈,只能一再承諾很快就會付清欠款。
由於英國打仗的時候買澳大利亞原料都是很低的價格,澳大利亞政府也要從裡面吃一點稅款,還有商人貴族的“回扣”,每個人拿一點,到下層的工人,農牧民手上已經沒有多少了。
政府也覺得理虧,就給那些生產者打了欠條,承諾戰爭結束就把欠款還上去,結果到現在(過了大半年),欠款依舊拖著。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英國自己本土都沒搞定,哪來的錢給澳大利亞?還不是澳大利亞自己解決?自己解決,怎麼解決呢?澳大利亞號稱什麼?
“騎在礦車上的國家”,“坐在羊背上的國家”。澳洲最知名的無非是羊毛和礦產,那麼多,自己本土幾百萬人怎麼消化?當然是賣出去了!
礦產,現在澳大利亞主要出口一些鋁,鋅,銅,錳等金屬給美國,其他國家除了英國低價購買一些之外並沒有國家進口(還不如說沒興趣出口)。
羊毛,英國戰爭時期也是降低了價錢收購,澳大利亞拿不到什麼錢,於是把一部分賣給了美國,雖然價格高一些,但也維持不了政府收支平衡。
再加上各種物價的上漲,政府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對此澳大利亞政府相當關注,成立了皇家調查委員會,專門調查物價方面,到戰爭結束,成果非常不錯,雖然和英國欠下幾千萬英鎊的債務。
這幾千萬幹了什麼呢,澳大利亞政府投資了軍用工業,民用工業以及其他經濟部門。
這種投資成為了工業無產階級壯大的本錢,以至於在後來發生了幾次很大的工人大罷工,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戰後,由於中央集權(為了應付戰爭而集中了大量的財政和權利),各州想要戰後恢復困難重重,特別是西澳大利亞這種偏遠省份。
西澳大利亞就那麼幾個礦山,就那麼幾個酒莊,談何發展?於是乎,州政府的幾個議員(主要是各大家族的貴族)向政府進行報告。
由於政府那邊暫時有其他瑣事處理(像處理退役軍人,每人給1000澳磅安置費),這份報告暫時被擱置在了一旁(歷史上這份提案處理時間有些晚,雖然晚但是最後還是撥下了鉅款援助西澳大利亞,這裡劇情需要熟知歷史的同學不要深究),西澳大利亞州政府在等了一段時間後坐不住了,才自己做自己的“招商引資”,也為政府對自己的提案不重視感到憤慨,聯邦歸屬感在這些貴族之中逐步降低。
2017好各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