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83【兼併問題】
聽說魏總督要答疑解惑,周圍士子紛紛聚攏過來。
而且呼朋引伴,消息越傳越遠。
傳到雷塘書院時,已經變成魏總督要在此講學明義!
魏良臣選了一個小土丘,士子們以他為中心席地而坐。一排又一排,一圈又一圈,人擠人依次坐好,組成許多不規則的同心圓。
不多時,洪氏子弟也聞訊趕來,繼續坐在最外圍聽講。
甚至,洪氏族長、族老們都來了。
魏良臣站立土丘之上,靜靜等待許久,終於開口問道:“有誰讀過柳河東的《封建論》?讀過之人,請舉起右手。”
這是比較生僻的文章,但居然有數十人舉手。
魏良臣又問:“誰能背誦《封建論》?”
手臂全都放下,沒有人能夠背誦。
科舉不考,背這玩意兒幹啥?花費時間讀幾遍已是極限。
魏良臣卻早有準備,拿出一張紙來,對坐在他面前的張良佑說:“你來朗誦。”
“是!”
張良佑站起來接過文章,大聲朗讀道:“天地果無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則孰為近?曰:有初為近。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
文章大意如下:
自然界有沒有初始階段?我不知道。人類有初始階段嗎?我也不知道。我認為,應該是有的。
上古之時,人類與萬物共存。荊棘叢生,野獸成群,茹毛飲血。
人沒有野獸那樣的尖牙利爪,也沒有羽毛抵禦嚴寒,人只能藉助外物求得生存。但資源是有限的,這就產生了爭鬥。想要調解糾紛、平息爭鬥,就必須明辨是非的賢者來領導。
漸漸的,就有了君長、刑法、政令。
人越聚越多形成族群,族群之外又有族群。彼此的爭鬥規模變得更大,於是就出現了軍隊和戰爭。
這個時候,就必須更有威望的賢者來領導,各個族群的首領都聽他的。
這種賢者就是諸侯,他們的地盤就是方國。
但諸侯讓戰爭規模變得更大,還需要更有威望的賢者來領導。
天子誕生!
接下來的內容,是詳細闡述封建制度。又論述封建制為何被郡縣制取代,並認為封建制是以國為私,而秦朝開創了天下為公的郡縣制。
柳宗元還說,這些變化並非什麼聖人之意,而是大勢所趨自然衍化的結果。
等張良佑把文章朗誦完畢,魏良臣說道:“陛下大致同意柳宗元的觀點,並且還進行了修改和補充。”
“西南和東北,那裡還有許多蠻夷部落。他們茹毛飲血、刀耕火種,是因為沒有獲得教化。他們的生活,跟華夏上古之時大同小異。”
“人與野獸爭鬥,學會了製作弓箭長矛。人與自然抗爭,學會了生火取暖,學會了穿衣禦寒,學會了修築水利,學會了耕種養殖。”
“人變多了,就要有首領。否則難以平息內部紛爭,否則難以抵禦外族侵擾。於是就有了部落首領,諸多部落又有了大首領。炎黃二帝,還有蚩尤,便是當時的大首領!”
“大首領們互相征戰,不斷兼併異族,便有了華夏。有了夏商周!”
“周朝裂土分疆,諸侯封建治國。許多諸侯,都位於蠻夷之地,他們征服教化蠻夷。則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皆同化為諸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