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鈞 作品
0547【王者無外】(第2頁)
現在的胡安國,更側重於闡述大一統。
趙佶、趙桓曾經是他的君父,但朱銘並未弒君,這兩位前朝皇帝還活著呢,所以胡安國用不著給君父復仇。
胡安國甚至主動為朱銘造反找理由,譬如“國之所以為國者,德也”,批評趙桓、趙佶為“君失其德而故失其國”。
又說大明為新朝正碩,國內割據勢力應該放棄抵抗,包括宋徽宗、鐘相都該歸順朝廷完成大一統。又言燕雲、河套、西域、大理、交趾,皆為華夏故土,必須完成國土統一,同時這也是在對蠻夷展開復仇。
胡安國坐在辦公桌前,閉目回憶今日的對話,再聯想到皇帝、太子的種種政令。
猛地,胡安國彷彿看到董仲舒站在自己面前。
他知道自己該寫什麼了!
《春秋》除了宣揚尊王攘夷,搞大一統、大復仇之外,還可以是改革制度之書。
董仲舒當年使用《春秋》時,就陰戳戳賦予其改革意義。後世康有為搞維新變法,便順著董仲舒的思路,宣稱“《春秋》專為改制而作”。
胡安國臉上露出微笑,提筆寫道:“《春秋》微言大義。大義者,尊王攘夷也。微言者,改立法制也。”
只要不跟自己的核心理念相悖,胡安國在學術上願意變成太子的形狀。
這廝寫完一篇文章,翌日便去求見太子。
朱銘看完頓時展露笑容,點頭讚許:“胡先生不愧是當世大儒!”
在胡安國的文章裡,朱國祥、朱銘的改制創新,跟王安石的變法改革完全不同。
王安石變法,變的是大宋祖宗之法。
朱國祥、朱銘屬於新王改制,是合理合法合乎儒家精神的。“通三統”是聖賢之言,新王創立新的法制就是在履行聖人教誨。
因為隋唐宋的制度,都有其缺點,所以它們才會亡國。
同時它們又各有優點,所以它們才能取代前朝。
通三統的意義在於,採納前面幾個朝代的優點,摒棄那些朝代的缺點,根據現有的情況進行統合,從而創立最適合新朝的法度。
所以,朱氏父子不管怎麼改變制度,那都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有的地方改錯了還可以再改回來。
大明版的胡安國《春秋傳》,正式確立其思想基調,即:通三統(改革制度)、大一統(皇帝集權)、大復仇(領土擴張)。
胡安國說:“昨日受太子殿下言語啟發,臣於《春秋》又有領悟,因此才寫出這篇拙文。”
朱銘畫大餅道:“等先生寫成《春秋傳》,我定向陛下舉薦先生為觀文殿大學士。”
“不敢有此殊榮,臣實惶恐。”胡安國面帶微笑,顯得那麼雲淡風輕。
北宋皇宮裡的大殿,名字暫時都沒有改。
觀文殿大學士屬於加官,榮譽稱號而已,宋代一般授予給宰相。
但也有例外,比如徐處仁,就以大名知府的身份,獲授觀文殿大學士頭銜。
此大明非彼大明,一來就給閣臣定下官職品級,不用依靠大學士的名頭做事。所以大明新朝的殿閣大學士,跟閣臣宰相有所聯繫,但兩者並未進行綁定。
朱銘反覆閱讀這篇文章,猛地喊道:“拿彩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