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鈞 作品
0547【王者無外】
胡安國捧著太子增批的《禮記》,精神恍惚走到外邊,抬頭一看感覺太陽過於刺眼。
孟昭見狀笑了笑:“先生何必如此,太子增批的只是《內則》,又沒有強行增批《大傳》。一點小事,無傷大雅。”
胡安國緩了一口氣,點頭說:“確實。”
兩人又聊幾句,各自回去辦公。
《禮記》是對先秦禮法的總結,進而引導確立後世兩千年來,中國人的宇宙觀、世界觀、人生觀、教育思想、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美學思想等等。
其中,《王制》講的是治國理念、學校教育、喪葬養老等等。
《大傳》講的是宗法制度,這玩意兒也是有積極意義的,甚至可說能夠推動中華文明發展。
《內則》講家庭內部的禮儀規則,同時還包含飲食制度。但它講得太細了,具體到個人行為準則,近現代批判的吃人禮教,很多都可以在這篇找到影子。所以朱銘也對其頗不認可,非要增加批語不可。
朱銘對於婚姻的增批,並非以男性視角搞雙標,它有著具體的社會道德背景。
夫妻和睦,父母讓離婚,這種事情不會發生在底層貧苦家庭,因為兒子討媳婦是要考慮經濟成本的。它肯定發生在具有一定經濟基礎的家庭,而女方的孃家也會有一定社會地位,朱銘的增批給女方孃家提供了火力。
這樣保護婚姻,就算公婆日常刁難,也會礙於女方孃家和社會輿論壓力,不敢做得太過明目張膽。真被刁難得過不下去了,女方也可以提出和離,而不是遭到公婆命令休妻。
和離與休妻,還是有區別的。
而夫妻不睦,父母卻不讓離婚。在巨大的家庭壓力和道德壓力下,丈夫還要堅持離婚並鬧到官府的,要麼是對妻子不忠、對父母不孝的王八蛋,要麼就是夫妻倆確實矛盾重重過不下去。
這種情況,朱銘讓判案官員酌情判決離婚,而官員礙於傳統道德,在多數情況下是不會判離的。
兩處增批,都是在給弱勢方增加砝碼,並且還不一定能夠成功。
《國朝禮記正義》這本書,胡安國只是擔任總編而已,屬於翰林院內好幾個學派的妥協產物。
胡安國拿回翰林院,讓諸派學者慢慢觀看。
眾人看完太子增批,大部分都沉默了,少數憤怒或歡喜的,也不敢當眾表露出來。
唉,還是慢慢編《春秋傳》吧,胡安國悄無聲息回到辦公室。
歷史上那本《春秋傳》,是胡安國受靖康刺激而編成的。他身為“秦黨黨魁”,當時搞得裡外不是人,在秦檜正式主持議和時,胡安國其實已經辭官隱居了,並在隱居期間把這本書給寫出來。
通篇總結就四個字:尊王攘夷!
大一統是尊王,當時兵頭子遍地,農民起義頻發,胡安國說大家要聽皇帝的話。
大復仇是攘夷,反對議和,號召報仇。
而且,胡安國把很多《公羊傳》都沒註解為復仇的句子,強行理解為是在宣揚復仇。
整體的復仇觀點,說白了就是宣揚抗金思想:
第一,臣子對君父有討賊復仇的義務;
第二,不能跟仇國恢復邦交,更不能議和;
第三,與仇國作戰,雖敗猶榮;
第四,反對九世復仇,因為這一代不復仇,下一代多半會忘了仇恨,就算沒忘也缺少切膚之痛。這一代如果不能復仇,下一代還是算了吧,不要把子孫拖入無休無止的復仇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