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鈞 作品

0499【禮之變】(第2頁)

  而且胡安國並非放嘴炮,他有一套自己的治國思路,其《時政論》二十一篇即強國發展計劃。

  見朱銘也聽說過自己,胡安國非常興奮,說道:“帝王之命在民心,人君者,其職在養民,有國必先固本,而民為國本也。臣在治國安民一道上,竊與大元帥不謀而合。百姓安樂,則萬民歸心,必尊王攘夷一掃夷狄。然則,民為邦本,君亦為臣綱。只有君王正心守禮,臣子才不會亂心。禪讓之禮,萬萬不可廢!”

  朱銘問道:“天命何在?”

  胡安國說:“天命不可妄揣,只可感應之。天命轉移,應在民心逆順。得民心者,便得天命矣,正如經略與元帥這般。”

  朱銘又問:“吾之天命,既從民心而來,為何要趙宋皇帝禪讓?”

  胡安國說:“順理成章。如今民心已定,只缺禪讓之禮,一旦禪讓禮成,天命便告轉移。”

  “我不搞禪讓,天命就不在了嗎?民心就會思慕舊宋嗎?”朱銘質問道。

  “這……”

  胡安國整理措辭道:“禮有本末。正身治人,禮之本也;威儀文辭,禮之末也。今經略已得禮之本,為何要棄禮之末?棄末固不傷本,而未盡其全功也。”

  此言一出,群臣不禁點頭,當世大儒說話果然有水平。

  胡安國的意思是說,繁文縟節屬於禮的表象,禮的內涵是以心正身而待人。既然已經有內涵了,為什麼要捨棄表象?登基這種大事,應當表裡合一才能完美。他支持搞禪讓,並非什麼捨本逐末,而是本末全都要!

  朱銘笑了笑沒有立即反駁。

  胡安國繼續說:“禮,國之幹也。敬,禮之輿也。不敬則禮不行,禮不行則上下昏,何以長世?”

  這是在引用《左傳》,說禮(包括國家制度)是國家的主幹,而敬則是通往禮的車馬。正心誠意固然重要,繁文縟節也必須遵守,如果不守禮制,就缺一個做事標準,全國上下就要亂套。

  朱銘猛地來一句:“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孔子這段話,我卻更看重‘所損益’三個字。”

  商禮是修改夏禮而制定的,周禮是修改商禮而制定的,禮的形式不斷改變,但禮的內涵萬世不變。

  朱銘的意思是說,大家都盯著“不變”,但他卻關注於“改變”。

  胡安國心中一驚,不只是他,很多官員都開始惴惴不安。

  朱銘根本就不是在跟大家商量,而是在發表宣言:老子要改規矩了!

  改的可不僅是天命轉移的規矩,肯定還有很多別的規矩。

  什麼祖宗之法不可廢?

  孔子的“所損益”三個字,就為變法派提供了彈藥。守住禮法的內涵不變即可,剩下的具體表現形式,可以隨著時代變化而改進。

  精神內涵不可變,是禮之本、禮之常。

  繁文縟節可以變,是禮之末、禮之變。

  這符合儒家經義。

  朱銘說道:“天命,是我父子匡亂世、濟百姓,以天人感應而自行流轉。與那趙宋何干?讓趙桓禪位,難道不像是乞討得來?也不能說乞討,更像逼著他交出寶物,就活像是從他手裡搶來的。如果要敬天告民,登極大典就足夠了,何必畫蛇添足行禪讓之禮?”

  朱銘盯著胡安國說:“你且說說三代以下,哪個皇帝禪讓是自願的?強逼舊君禪讓,還三請三辭,這有半點敬的意思嗎?非但不敬,還欺天愚民!你自認為知曉禮之本末,實則在捨本逐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