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鈞 作品

0134【道中講學】(第2頁)

    “累死了,歇歇吧!”

    爬上一段山坡,有趕考士子直接躺下,也不管地面髒不髒。

    送公文的官差、商販、士子、旅客,都決定停下歇一歇。

    唯獨那些運茶的鄉兵和民夫,在押茶官差的催促下,繼續不要命的趕路。稍有動作慢的,就會挨一頓罵,懶著不走必然遭受鞭打。

    朱銘坐在山坡上,看著一個又一個民夫,從自己面前努力走過。他們的表情再次麻木,彷彿沒有思想的機器。除了眼前的山路,他們眼裡也看不到別的。

    “民生多艱啊!”令孤許不由嘆息。

    閔子順說:“此吏治敗壞所致,茶馬司的官吏層層剋扣,把擔子都壓在民夫身上。他們完全可以蓄養川馬運貨的,卻連那點錢也不肯出。”

    洋州屬於川陝各路里邊,被茶役騷擾最重的地方。

    上至官員士紳,下至商賈百姓,皆對此深惡痛絕。利潤都歸於茶馬司,不分給地方半毛錢,卻還要擾亂地方秩序。

    可又有什麼辦法?

    茶馬司背後站著蔡京,又跟西北邊軍攪得很深,每年能夠撈到無數錢財。茶馬司的一個小官,就敢對地方知州呼來喝去。

    棄船步行的第一天,運茶隊伍就走得沒影兒了。

    又走半日,朱銘望著河面,那已經不是暗礁了,零零散散的礁石肉眼可見,體型稍大的船根本別想通過。

    朱銘沿途觀察山川地形,此刻問李含章:“三郎,諸葛武侯當年兵出斜谷,是怎麼從這裡用流馬運糧的?”

    “可能只是以訛傳訛,《三國志》不一定準確。”李含章說。

    朱銘猜測道:“有沒有可能,流馬是一種水陸皆可通行的舟車。棧道或道路平穩時,推著車利用輪子前進。翻山越嶺時,卸下車輪,改車為舟,由縴夫拉著前進,只需在部分路段,修築拉縴棧道即可。這裡大船不能通行,小舟卻很容易。”

    李含章想了想:“也有這個可能。”

    傍晚,便在山中休息。

    陳淵盤腿坐在朱銘身邊,其餘應考士子也圍過來。

    陳淵問道:“大郎昨日所言知行合一,此亦善也。可如果此人所思所想,皆為惡念,知行合一豈非害人害己?”

    “所以要先致良知。”朱銘說。

    陳淵搖頭:“孟子言: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如此說來,良知可不慮而知,是先天所有,而非後天求得。這番話,與格物致知有衝突。格物所致的知,並非孟子所言良知。”

    朱銘在心裡拜了拜王陽明:“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陳淵沉默思索,士子們也在思考。

    驀地,陳淵猛然拍手:“此四句,暗合中庸大道: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可也出自令尊之口?”

    朱銘點頭:“然。”

    陳淵感嘆:“元璋兄,真大儒也!”

    同樣是那四句話,在不同的人嘴裡說出來,意思是可以剛好相反的,朱銘直接把王陽明的唯心主義變成了唯物主義。

    別人怎麼理解都行,但在朱銘這裡,“為善去惡是格物”須先明白事物的道理,再去為善去惡。可以是物理層面的,理解運用物理知識趨利避害;也可以是社會道德層面的,認清社會規律、倫理秩序,以此來懲惡揚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