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四百六十七章 昇平一號蒸汽機(第2頁)

    萬曆九年十一月初,朱翊鈞收到了一個消息,東籲王朝的莽應龍死了。

    去年十月,莽應龍在馬達班灣海戰,敗給了葡萄牙船長貢卡洛·瓦茲,在戰爭中受傷,拖了將近十個月的時間,莽應龍還是沒能挺過去一命嗚呼,莽應龍死後,莽應龍那個不成器的兒子莽應裡繼位,爆發了內亂。

    這不奇怪,莽應龍一生都在征戰,堪稱窮兵黷武,多次多暹羅用兵,徵召了大量的民夫,土地缺少壯丁耕種,加劇了糧食歉收,東籲王朝在版圖穩定之後,理應休養生息,但莽應龍死的時候,還在討伐若開王,兵峰直抵若開王國的都城妙烏。

    莽應龍死的並不突然,妙烏前線聽聞大王死後直接崩潰,而後劇烈的內部矛盾,導致所有人離心離德,亂成了一鍋粥。

    而黔國公沐昌祚帶兵移駐洱海,雲南巡撫劉世曾也率軍移駐楚雄,迅速徵調漢人和當地土駐軍隊數萬,防備東籲王朝鋌而走險。

    繼位的莽應裡有個最好的收束人心的辦法,那就是挑釁大明並且戰勝大明。

    內部矛盾外部紓困,是一種常見的做法,打贏了就能贏得想要的一切,打輸了,輸的體無完膚。

    在莽應龍、莽應裡的眼裡,大明就是個破房子,踹一腳就塌。

    “跳吧,再跳高點,朕就打死他,先生說,馬六甲海峽的戰事沒打完,就沒有到進攻的時候,先跟他耍耍,太醫院那邊看過了嗎?先生的病,確定沒有病根嗎?”朱翊鈞詢問著張居正的病情。

    歷史上這個時間點,張居正已經開始臥病在床,不能理事兒了,不停的上奏乞骸骨歸鄉。

    現在,張居正活蹦亂跳,還在文淵閣裡坐班,當牛做馬。

    “大醫官說痊癒恢復的很好,沒有問題。”馮保回答了這個問題,這麼大的事兒,大醫官們不會胡說八道,張居正真的恢復的很好。

    “叫上先生,我們去皇家格物院。”朱翊鈞站起身來,馬六甲海峽戰爭結束前,大明西南政策就只能是嚴陣以待,因為沒有水陸南北兩個方向的夾擊,想要布武西南是一個偽命題,所有的進攻都會是無效進攻。

    朱翊鈞要去看7.5匹馬力的蒸汽機,皇叔朱載堉發明了幾件小東西,請皇帝前往閱視。

    皇家格物院一年要拿大明皇帝近一百萬銀,而且還是兵仗局壓印的流通性更高的銀幣,所以每年皇叔都會帶著格物博士們,彙報一次工作,得讓陛下看到,他們不是白拿銀子不幹活。

    可以年產一千臺的7.5匹馬力的蒸汽機,就是今年皇家格物院的祥瑞。

    朱翊鈞叫上了張居正,作為帝師首輔,如此重要的時刻,自然要一同見證,沒過多久,張居正帶著工部尚書汪道昆一起來到了通和宮,而後隨著聖駕,前往了對門的皇家格物院。

    朱翊鈞帶著一行人走進了寬闊的大門,見到了影壁石上那一行硃紅色的字,[行之者一,信實而已—朱中興],這是朱翊鈞對格物博士的要求,這麼多年來,格物博士踐行這一原則。

    走過了影壁石,走過了藏經閣,朱翊鈞來到了格物院的一個聯排大房之內,這裡不是生產蒸汽機的地方,只是負責實驗,朱翊鈞專門安排了一名勳衛陪練,負責這格物院的安全,格物博士們研究起來,廢寢忘食,勳衛陪練帶著緹騎,每天做的最多的事兒,就是讓格物博士按時吃飯。

    格物院不事生產,所有技術的實現和落地都由工部實現。

    “這是一臺炮膛鏜床,最開始的時候,用的是水力,進行炮膛的內徑切削,用於加工鑄炮炮膛、槍膛的內壁,現在也用來鏜削氣缸。”皇叔朱載堉首先拉開了第一個紅綢布,紅綢布下是一臺鏜床。

    這臺鏜床可不是那麼容易做成的,朱載堉本來不想說這鏜床的發明是多麼的困難,陛下師從張居正,要的只是結果。

    鏜床一共有三架,一臺長杆用於鏜削炮膛,一臺短杆用於鏜削火銃槍管,這兩臺鏜床可用人力,也可以用畜力,更可以用鐵馬,還有一臺是超長杆,則是用於氣缸的鏜床。

    “汽缸的加工精度是蒸汽機的關鍵問題,格物博士遍訪山人,找到了一種名叫火工術的法子,用的是腳踏提供動力,一共有七種砣刀,用於加工玉石,砣,金剛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那個他山之石,就是金剛石。”朱載堉講起了鏜床的由來。

    (火工術)

    火工術的鏜床動力有限,而且沒有冷卻,加工玉石尚且可以,但是加工金屬就需要改良了,鏜刀快速鏜削會讓溫度劇烈升高,為此大明專門為鏜床增加了水冷,不斷的灑水防止金剛石燒燬。

    大明的金剛石產量不豐富,很多都是買的海貨,紅毛番將其當寶石兜售。

    從腳踩到水力再到蒸汽動力,大明工匠們進行了數次的更新換代,鏜床才變成了現在看到的模樣。

    而鏜床也是生產氣缸必要的工具,如果不能把氣缸的內壁加工光滑,氣密性無法保證,蒸汽機的熱效率就無法提升,熱效率和節約燃料、小型化、減重等等息息相關。

    朱翊鈞面前的這臺鏜床在加工氣缸的時候,內徑一百寸誤差不超過兩分,這已經能夠滿足7.5匹蒸汽機的需求了。

    “很好,很好。”朱翊鈞圍著鏜床轉了好幾圈,問了問如何使用,這不是朱翊鈞年齡小會被這種機械吸引,張居正也是興趣盎然的和皇帝討論著這玩意兒能做些什麼。

    朱載堉來到了第二個紅綢布前,慢慢的拉開,開口說道:“螺紋車床,用於加工螺紋,這個車床來自泰西的法蘭西,一名叫做貝松的工匠,發明的一種做螺絲的車床。”

    根據朱載堉的講解,朱翊鈞才知道,大明沒有得到貝松螺紋車床的實物,而是得到了一張圖紙,貝松為了推廣這種車床,帶著他的圖紙四處兜售,但最終沒能成功,大明使者兩次前往了巴黎,對各種文牘都是來者不拒,圖紙是從一本宗教書籍裡發現的。

    朱載堉實事求是,技術來自於哪裡,就是哪裡,鏜床是大明本來就有的,而螺紋車床是貝松發明的,當在皇家格物院手中,螺紋車床已經可以精確加工6種螺距,誤差也是一百寸不超過兩分。

    朱載堉一共介紹了七種用於加工蒸汽機的工具,而後走到了最後一個紅綢布前緩緩拉開說道:“陛下,我們將蒸汽機的熱效率提高了三倍,7.5匹馬力的蒸汽機。”

    朱翊鈞看向了這臺蒸汽機,相比較之前三馬力的蒸汽機和一間一居室差不多大小,新的蒸汽機居然更小了一些,長一丈半,闊不到一丈,高約三尺,相比較之前的蒸汽機,整個蒸汽機的集成化更高,原先的三馬力機車是有專門的鍋爐房,而現在鍋爐集中到了蒸汽機上。

    “高壓的嗎?”朱翊鈞看向了朱載堉問道。

    朱載堉俯首說道:“回陛下,不用高溫高壓,無法突破三馬力的桎梏。”

    這涉及到了蒸汽機的路線之爭,一般而言,高壓鍋爐的高壓高溫蒸汽,是蒸汽輪機用的,而往復式蒸汽機則使用的是100°蒸汽,相比較之下算是低溫低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