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四百零九章 大鉅變時代(第3頁)

 雲南四川諸官的判斷是非常精準的,歷史上,這個莽應裡選擇了最勇敢的死法,進攻大明。

 他爹莽應龍都不敢這麼幹,莽應裡這麼幹了,被大明暴打一頓後,強橫一時的東籲王朝,分崩離析。

 “能不能從海上進攻?”譚綸站了起來,指著馬六甲海峽的位置說道:“如果我們能在三年內徹底控制馬六甲海峽,由海上進攻勃固,大明邊軍、水師,水陸並進,一舉攻滅!”

 “大司馬,只是討論備戰。”王國光提醒譚綸,只是討論防備東籲內亂波及到大明,結果激進派中的代表人物,譚綸,直接討論起了進攻。

 “最好的防禦,不就是進攻嗎?莽應裡這廝,為了坐穩王位,一定會想盡辦法,跟大明作戰,如果能取勝,必然就坐穩,既然要打,那就打死他。”譚綸理所當然的說道。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雲貴川黔的生苗和東籲各土司多有聯繫,這莽應裡撩撥了大明還全身而退,那些土司世酋,必然有不該有的心思,到時候才是大禍,一拳打死莽應裡,是最合適的辦法。

 莽應龍的確很能打,但他快死了,從多方面的消息來看,莽應龍這個年紀,受傷加生病,必死無疑。

 “水陸並進,不失為良策。”戚繼光看著堪輿圖,眼前一亮,在戚繼光看來,西南三宣六慰頻繁生亂,既然有這個機會,徹底消滅,為上上良策。

 大明水師的擴張速度是遠超大明陸軍的,長崎總督府、琉球六府、呂宋總督府、舊港總督府,再加一個緬甸總督府,未嘗不可。

 “勞師費鉅萬,轉餉半天下,恐不利社稷。”王國光依舊不是贊同在西南動武,正統年間四徵麓川,直接把朝廷給打空了,連京營都出動了,最後也沒打出個結果來。

 “所以才要水陸並進。”譚綸指在堪輿圖上,繼續說道:“西南土司世酋接連挑釁,不就是仗著水密林多,天氣酷熱大明軍難以深入嗎?如果我們水陸並進,從舊港出兵,直取其都城勃固,其依仗不過是笑話耳。”

 水密林多,犯了賤就鑽林子,大明就是進攻,最終還要退兵,實在是熱帶雨林密集,征伐舉步維艱,但從海上進攻直取其腹地,這個問題就不是問題了。

 譚綸所言,引起了廷臣們的熱切討論,最終達成了一致,下旨備戰,若有進犯,將其擊退,如果能打下馬六甲海峽,那就海陸並進,一勞永逸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莽應裡已經四十四歲了,十三歲就開始參軍的他,始終沒能把他爹的本事學去。

 王國光稍微擰巴了下,和張學顏討論了一番,就選擇了贊成,贊成的理由出乎朱翊鈞、張居正等人的預料之外,為了清丈。

 四川、雲南、貴州三省,清丈舉步維艱,這裡的土司太多,清丈的話反彈極大,如果能夠鎮壓東籲,那麼這三省的清丈工作,就不會這麼困難了,而且不用朝廷籌措糧食轉運,戶部便不怎麼反對了。

 譚綸聽聞戶部同意之後,便坐下,和戚繼光說了幾句,朝廷廟算主要是戰略,具體執行要雲南、四川兩地的巡撫、總兵,以及呂宋、舊港總督府制定作戰計劃,而後朝廷批准後,才能進行。

 莽應龍是病了,還沒死,備戰需要時間,時間還很充足,至少要到萬曆十年之後,才會真正動手。

 草蛇灰線,一場大戰,絕不是一聲令下,就糊里糊塗的開始,那是明堡宗行為。朱祁鎮土木堡親征,從下章兵部到御駕親征開拔,一共用了七天的時間,朱棣親征,最短一次籌備了三年。

 王國光站了起來,站在了堪輿圖面前說道:“從京師到宣府大同的馳道,必然修建,如若日後復套,則從大同到歸化城,從歸化入河套最是方便,如無馳道,復套必再失河套。”

 對於這條馳道的修建,廷臣們早就達成了一致,修是必然的,等馳道修好,大明京營趕到宣府大同的時間,只需要三天,兵貴神速,有了這條馳道,北虜自此難成氣候。

 王崇古看著堪輿圖,馳道修通之後,北虜難成氣候,晉黨也同時會捱揍,一旦有任何不臣之心,天兵天將第二天就到家門口了。

 王崇古開口說道:“京宣、京雲馳道,工部、戶部核算至少需一千二百二十萬銀,五年,一年就需要二百四十四萬銀,陛下,臣和晉地望族商量了下,從京師到居庸關這段,一共三百二十萬銀,臣和晉地望族磋商,可負擔一百八十萬銀,畢竟是給晉地通衢所用。”

 “雖然不多,但聊表恭順之心。”

 王崇古一開口就是180萬銀,這一條路的馳道,最貴的就是京師到居庸關這段,晉黨出一半的錢,這是在投獻,也是認捐,這條馳道必須修建,已經是既定事實,無法改變,那就出錢又出力,反正打不過,還不如早早投降,還能爭取到較好的投降條件。

 “善。”王國光眼前一亮,晉黨這筆銀子來的恰到時候。

 晉黨有自己的考慮,這條馳道一旦修通,大同的煤炭、宣府的牲畜皮草,就可以十分順暢的流入京師,大利宣府、大同的發展,大明覆套成功,大利晉商。

 晉黨不是鐵了心的要造反,要跟朝廷作對,這條馳道,完完全全是利大於弊的存在。

 180萬銀的確很多,但賬不是這麼算的,船舶票證不算買賣票證的收益,僅僅是分紅就超過了三十萬銀,再加上開海投資分紅,180萬銀,真的不算多了,陛下在分紅上,說到做到,臣子也要有恭順之心,投桃報李,要不然君臣都不體面。

 陛下不體面慣了,只會丟面子,望族丟的不僅僅是面子了。

 “薊州到大寧衛再到應昌段馳道,反對者眾。”王國光的手劃過了堪輿圖上,這個反對者包括了王國光、張學顏、海瑞、李幼滋等人,太貴,修起來貴,維護起來也很貴,而且沒有什麼必要。

 “陛下,要不先從薊州修到大寧衛,修完了再看看?”張居正思索了半天,選擇了一個折中的辦法。

 這個路線,修,但不修完,修到大寧衛,短時間內夠用了,從大寧衛來的白土,在各行各業都有用,這就有了充分的條件給所有人一個交待,日後如果真的有需要,再修也不遲。

 朱翊鈞不再堅持,點頭說道:“善,依先生所言。”

 他真的很想修到應昌去,但是大明朝廷負擔不起,貴不是馳道的錯,窮是大明朝廷的問題。

 大明朝廷的田賦仍然是大頭,佔了八成左右,而商稅不過兩成,只要還是農業稅為基礎的國稅,想要大興土木修馳道,就是負擔不起。

 大明的商稅累年增多,但這也才萬曆八年,朱翊鈞才十八歲,他可以等,等到大明財政越來越健康,商稅佔比增加到七成左右,修馳道就可以負擔得起了。

 這不是一個遙遠的事兒,萬曆元年,大明商稅佔比不足5%,萬曆七年,已經提到了2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