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一百八十三章 餒弱則懦,此誠君王之戒(第2頁)
“先生以為呢?”朱翊鈞詢問張居正的意見。
張居正俯首說道:“陛下聖明。”
朝廷威嚴那不是陛下弄丟的,三大殿、乾清宮和坤寧宮也不是皇帝玩火燒掉的,而是有人在玩火!
陛下並沒有損害朝廷的威嚴,朝廷的威嚴也不在這大殿是否輝煌。
大明在外屢戰屢勝,就是在路邊接見胡虜的使者,胡虜也不敢有半分的輕視;大明在外屢戰屢敗,就是在九重天宮闕接見,胡虜照樣騎臉羞辱。
富國強兵的新法初有成效,大寧衛的勝利,讓擅長用刀子說話的胡虜,都不得不找大明談談,而不是路徑依賴,直接南下劫掠了。
“臣有本啟奏。”順天府府尹曾同亨出列說道:“陛下,去歲寧遠伯入京,臣請陛下警寧遠伯有大逆之心。”
“哦?”朱翊鈞示意張宏呈上奏疏,認真看完之後,問道:“曾府尹,現在也讀史了嗎?”
“陛下有誨,臣不敢違。”曾同亨俯首說道:“陛下,唐玄宗於勤政樓設宴款待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唐玄宗見安祿山大肚便便,腹垂過膝,就問:胡兒,腹中何所有?安祿山對曰:更無餘物,止有赤膽忠心耳,玄宗開懷大笑,恩賞不斷。”
“陛下,去歲寧遠伯入京來,其狀忠謹,臣實憂慮其恐有藩鎮之虞,陛下,若是遼東盡為其家奴,臣惶恐。”
朱翊鈞笑著說道:“恩,你講的很好,你的擔憂也並沒有錯,不僅是你這樣擔憂,其實廷臣明公也有如此擔憂,甚至是包括寧遠伯。”
“甚至包括寧遠伯?”曾同亨呆愣一下,重複了一遍。
朱翊鈞點頭說道:“甚至包括寧遠伯,他若是不擔心,就不會讓侯於趙前往遼東了。”
“這不是寧遠伯的問題,而是朝中的問題,朕來問你,你說唐玄宗在勤政樓宴請安祿山,勤政樓三字曰樓名朕以為甚佳,此乃自勸勤勉之意,唐明皇,不於此勤理政事,而佚樂宴飲,何也?”
朱翊鈞就曾同亨的話,反問了曾同亨,現場表演了一記迴旋鏢。
曾同亨思慮再三,俯首說道:“此樓建於玄宗初年,是時其勵精圖治,故有開元之治,至於天寶,唐玄宗志荒,所以致播遷之禍,馬嵬坡兵變,棄置婦人於前,故此蒙羞。”
播遷,就是皇帝被逼逃出京師的危害。
朱翊鈞笑著說道:“誠如是也,你看,你自己,已經找到了問題的答案和關鍵。”
“臣愚鈍。”曾同亨依舊有些想不明白,似乎是若有所悟,卻似乎沒有。
“先生講講吧。”朱翊鈞看向了張居正,這大朝會自己的確在主持會議,但是你張居正當國,你一句不說,只喊陛下聖明,是不是想偷懶?
現在當國的可是你張居正!
“臣惶恐。”張居正看著曾同亨說道:“你能讀史,陛下很高興,因為陛下不想看到理學、心學化史學,這樣不讀史,是讀不明白道理的,而你所問的問題,就在題面之上,勤政樓宴請。”
“人情歷來如此,有初克有終故、有始治而終亂,由聖而入狂者眾,所以,自古聖帝明王,都是兢兢業業日慎一日,蓋慮克終之難也。克終太難,半途而廢易。”
“玄宗不能常持此謹慎勤政之心,故及於亂,當時張九齡在開元中時,就知祿山有反相,欲因事誅之以絕禍本,玄宗不用其言,及乘輿幸蜀,乃思九齡直言先見之明,悔之晚矣,遣人至嶺南祭之。”
朱翊鈞接著說道:“悔之晚矣,悔之不及。”
張居正俯首說道:“陛下,不說前代,今亦如是也,即我世宗皇帝,嘉靖初年,於西苑建無逸殿,省耕勸農,欲以知王業艱難。又命儒臣講周書無逸篇,講畢宴文武大臣於殿中,如此二十載,兢兢業業,日慎於一日,未曾有變,天下已有雍熙之景。”
“然至其末年,崇尚焚修,聖駕不復臨御殿中,徒用以謄寫科書,表背玄像而已,昔時勤民務本氣象不復再見,而治平之業亦寢不如初,夫以世宗之明,猶然有此,以是知克終之難也。”
“道阻且長,此乃天下萬物無窮之理之同,餒弱則懦,此誠君王之訓,陛下,臣僭越斗膽,請陛下以克終之難為誡。”
光禿禿的皇極殿內,張居正批評了大明世宗皇帝嘉靖,說他二十年如一日,本為天下明君,大明有中興之景象,但是晚年了,只知道玄修,而且還直接點名批評世宗皇帝喪失了面對困難的膽氣,更加直接的講,張居正批評世宗皇帝是餒弱則懦的懦夫。
張居正的批評可比海瑞那本《治安疏》來的直接而乾脆,甚至連那些個誇獎的話都沒有。
“先生言過了。”朱翊鈞提醒張居正,不要什麼都講,什麼都講,只會害了你!你說得對,但是不能當著這麼多人的面說。
世宗皇帝在的時候,你不說,世宗皇帝走了,你開始指指點點了,你還說老道士是懦夫,你自己還不是個膽小鬼?有本事當著人面罵!
看看人家海瑞!都是當面輸出。
張居正沉默了片刻俯首說道:“陛下,此乃臣嘉靖三十二年上奏所言,世宗皇帝震怒,叫臣到御前,怒斥狂生,問臣:獨爾一人忠,良,賢哉?臣答曰:臣只大明之臣,責難陳善乃臣之職分也。”
“世宗皇帝乃是不世聰穎之人,聽臣所言,揮手任臣離去。”
朱翊鈞眉頭一皺回憶了片刻搖頭說道:“朕讀了國史實錄,為何無載?大宗伯,不是,萬太宰,朕讀漏了嗎?”
萬士和出列俯首說道:“陛下並未讀漏,此《論時政疏》血氣壅閼之一疾,臃腫痿痺之五病一篇,其中略曰。”
“略曰?”朱翊鈞一愣。
“就是國史實錄簡略記載了這時政疏的內容,而非全文,不是陛下看漏了,是本來就是略曰,至於元輔所言真假,臣不知。”萬士和再俯首說道,他負責給小皇帝注校國朝實錄,張四維為佐貳官,張四維沒幹活,覺得沒什麼功勞。
萬士和當時因為讀史不精,也因為朝中理學、心學化史學的風尚,對國史瞭解不多,屢屢出醜,他有羞恥之心,故此讀完了厚重的國史實錄。
萬士和已經是瘸子裡挑出來腿腳比較好的人了,至少他有羞恥心。
張居正俯首說道:“彼時徐階在朝,高拱亦在朝,高拱今天入京,陛下若要問,可問詢一二。”
“緹帥,去問。”朱翊鈞沉默了片刻,讓趙夢祐問個清楚,他不是不信任張居正,這涉及到以後修史和張居正身後名的事兒,馬虎不得。
馬自強對著侍郎耳語了幾聲,侍郎匆匆而去。
很快趙夢祐回來俯首說道:“陛下,新鄭公說…說…”
“有話直說,吞吞吐吐。”朱翊鈞看著趙夢祐,難道還有隱情?
趙夢祐深吸了口氣說道:“新鄭公說:元輔以前脾氣比我還臭,被世宗皇帝訓誡之後,執意離去,世宗再問起時,元輔託詞生病,已經掛印而去,氣的世宗皇帝令人逮其回京。”
禮部侍郎回到了殿上,當然這皇極殿就剩下一個門檻了。
張居正俯首說道:“陛下聖明。”
朝廷威嚴那不是陛下弄丟的,三大殿、乾清宮和坤寧宮也不是皇帝玩火燒掉的,而是有人在玩火!
陛下並沒有損害朝廷的威嚴,朝廷的威嚴也不在這大殿是否輝煌。
大明在外屢戰屢勝,就是在路邊接見胡虜的使者,胡虜也不敢有半分的輕視;大明在外屢戰屢敗,就是在九重天宮闕接見,胡虜照樣騎臉羞辱。
富國強兵的新法初有成效,大寧衛的勝利,讓擅長用刀子說話的胡虜,都不得不找大明談談,而不是路徑依賴,直接南下劫掠了。
“臣有本啟奏。”順天府府尹曾同亨出列說道:“陛下,去歲寧遠伯入京,臣請陛下警寧遠伯有大逆之心。”
“哦?”朱翊鈞示意張宏呈上奏疏,認真看完之後,問道:“曾府尹,現在也讀史了嗎?”
“陛下有誨,臣不敢違。”曾同亨俯首說道:“陛下,唐玄宗於勤政樓設宴款待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唐玄宗見安祿山大肚便便,腹垂過膝,就問:胡兒,腹中何所有?安祿山對曰:更無餘物,止有赤膽忠心耳,玄宗開懷大笑,恩賞不斷。”
“陛下,去歲寧遠伯入京來,其狀忠謹,臣實憂慮其恐有藩鎮之虞,陛下,若是遼東盡為其家奴,臣惶恐。”
朱翊鈞笑著說道:“恩,你講的很好,你的擔憂也並沒有錯,不僅是你這樣擔憂,其實廷臣明公也有如此擔憂,甚至是包括寧遠伯。”
“甚至包括寧遠伯?”曾同亨呆愣一下,重複了一遍。
朱翊鈞點頭說道:“甚至包括寧遠伯,他若是不擔心,就不會讓侯於趙前往遼東了。”
“這不是寧遠伯的問題,而是朝中的問題,朕來問你,你說唐玄宗在勤政樓宴請安祿山,勤政樓三字曰樓名朕以為甚佳,此乃自勸勤勉之意,唐明皇,不於此勤理政事,而佚樂宴飲,何也?”
朱翊鈞就曾同亨的話,反問了曾同亨,現場表演了一記迴旋鏢。
曾同亨思慮再三,俯首說道:“此樓建於玄宗初年,是時其勵精圖治,故有開元之治,至於天寶,唐玄宗志荒,所以致播遷之禍,馬嵬坡兵變,棄置婦人於前,故此蒙羞。”
播遷,就是皇帝被逼逃出京師的危害。
朱翊鈞笑著說道:“誠如是也,你看,你自己,已經找到了問題的答案和關鍵。”
“臣愚鈍。”曾同亨依舊有些想不明白,似乎是若有所悟,卻似乎沒有。
“先生講講吧。”朱翊鈞看向了張居正,這大朝會自己的確在主持會議,但是你張居正當國,你一句不說,只喊陛下聖明,是不是想偷懶?
現在當國的可是你張居正!
“臣惶恐。”張居正看著曾同亨說道:“你能讀史,陛下很高興,因為陛下不想看到理學、心學化史學,這樣不讀史,是讀不明白道理的,而你所問的問題,就在題面之上,勤政樓宴請。”
“人情歷來如此,有初克有終故、有始治而終亂,由聖而入狂者眾,所以,自古聖帝明王,都是兢兢業業日慎一日,蓋慮克終之難也。克終太難,半途而廢易。”
“玄宗不能常持此謹慎勤政之心,故及於亂,當時張九齡在開元中時,就知祿山有反相,欲因事誅之以絕禍本,玄宗不用其言,及乘輿幸蜀,乃思九齡直言先見之明,悔之晚矣,遣人至嶺南祭之。”
朱翊鈞接著說道:“悔之晚矣,悔之不及。”
張居正俯首說道:“陛下,不說前代,今亦如是也,即我世宗皇帝,嘉靖初年,於西苑建無逸殿,省耕勸農,欲以知王業艱難。又命儒臣講周書無逸篇,講畢宴文武大臣於殿中,如此二十載,兢兢業業,日慎於一日,未曾有變,天下已有雍熙之景。”
“然至其末年,崇尚焚修,聖駕不復臨御殿中,徒用以謄寫科書,表背玄像而已,昔時勤民務本氣象不復再見,而治平之業亦寢不如初,夫以世宗之明,猶然有此,以是知克終之難也。”
“道阻且長,此乃天下萬物無窮之理之同,餒弱則懦,此誠君王之訓,陛下,臣僭越斗膽,請陛下以克終之難為誡。”
光禿禿的皇極殿內,張居正批評了大明世宗皇帝嘉靖,說他二十年如一日,本為天下明君,大明有中興之景象,但是晚年了,只知道玄修,而且還直接點名批評世宗皇帝喪失了面對困難的膽氣,更加直接的講,張居正批評世宗皇帝是餒弱則懦的懦夫。
張居正的批評可比海瑞那本《治安疏》來的直接而乾脆,甚至連那些個誇獎的話都沒有。
“先生言過了。”朱翊鈞提醒張居正,不要什麼都講,什麼都講,只會害了你!你說得對,但是不能當著這麼多人的面說。
世宗皇帝在的時候,你不說,世宗皇帝走了,你開始指指點點了,你還說老道士是懦夫,你自己還不是個膽小鬼?有本事當著人面罵!
看看人家海瑞!都是當面輸出。
張居正沉默了片刻俯首說道:“陛下,此乃臣嘉靖三十二年上奏所言,世宗皇帝震怒,叫臣到御前,怒斥狂生,問臣:獨爾一人忠,良,賢哉?臣答曰:臣只大明之臣,責難陳善乃臣之職分也。”
“世宗皇帝乃是不世聰穎之人,聽臣所言,揮手任臣離去。”
朱翊鈞眉頭一皺回憶了片刻搖頭說道:“朕讀了國史實錄,為何無載?大宗伯,不是,萬太宰,朕讀漏了嗎?”
萬士和出列俯首說道:“陛下並未讀漏,此《論時政疏》血氣壅閼之一疾,臃腫痿痺之五病一篇,其中略曰。”
“略曰?”朱翊鈞一愣。
“就是國史實錄簡略記載了這時政疏的內容,而非全文,不是陛下看漏了,是本來就是略曰,至於元輔所言真假,臣不知。”萬士和再俯首說道,他負責給小皇帝注校國朝實錄,張四維為佐貳官,張四維沒幹活,覺得沒什麼功勞。
萬士和當時因為讀史不精,也因為朝中理學、心學化史學的風尚,對國史瞭解不多,屢屢出醜,他有羞恥之心,故此讀完了厚重的國史實錄。
萬士和已經是瘸子裡挑出來腿腳比較好的人了,至少他有羞恥心。
張居正俯首說道:“彼時徐階在朝,高拱亦在朝,高拱今天入京,陛下若要問,可問詢一二。”
“緹帥,去問。”朱翊鈞沉默了片刻,讓趙夢祐問個清楚,他不是不信任張居正,這涉及到以後修史和張居正身後名的事兒,馬虎不得。
馬自強對著侍郎耳語了幾聲,侍郎匆匆而去。
很快趙夢祐回來俯首說道:“陛下,新鄭公說…說…”
“有話直說,吞吞吐吐。”朱翊鈞看著趙夢祐,難道還有隱情?
趙夢祐深吸了口氣說道:“新鄭公說:元輔以前脾氣比我還臭,被世宗皇帝訓誡之後,執意離去,世宗再問起時,元輔託詞生病,已經掛印而去,氣的世宗皇帝令人逮其回京。”
禮部侍郎回到了殿上,當然這皇極殿就剩下一個門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