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一條船上的人
一到八月,彷彿整個長安城都在為聖人的生辰忙碌。
但李隆基本人卻有些愀然不樂,他虛歲已有六十七,每逢這所謂的“千秋萬歲”之日,對死亡的恐懼反而愈加深一層。
他以前是隨“白雲子”司馬承禎學道修丹,司馬承禎活到九十六歲羽化登仙了,李隆基一直認為自己至少該比司馬承禎活得久,遂受籙出家,拜“玄靜子”李含光為度師。前些年,李含光為他觀氣,稱他的身體比實際年齡小十歲,可惜沒多久,李含光以茅山真經散落為由,請求還山了。
這些努力並沒能阻止他的老去,實則他的精力已經大不如前,只不過裝作勤政的樣子,讓李含光誤以為他還體力充沛。
帝王當然也會有這種假裝,帝王是最不自由的人。
尤其是這幾日,封常清的奏摺送來了,詳述了安西與黑衣大食交戰的經過,原本讓李隆基難以相信的消息得到了確認。
在高仙芝出爾反爾滅了石國之後,石國王子聯絡了諸胡以及黑衣大食準備進攻安西四鎮。高仙芝決定以攻為守,率三萬兵馬進攻大食。經過三個月的跋涉,他抵達了怛邏斯城,並開始圍攻。
怛羅斯城是石國的第二大城,而距其不遠的撒馬爾罕則是大食的駐兵之地。得知唐軍消息後,大食立即組織了十萬大軍支援怛羅斯城。雙方在怛邏斯河決戰,對峙了五天之後,大食人重金收買了唐軍中的葛邏祿部眾,葛邏祿突然反叛,與大食軍前後夾擊,導致了高仙芝的戰敗。
另一方面,封常清也詳述了戰況,並沒有安西四鎮一些官吏彈劾得那般慘烈。
高仙芝所率的三萬人,由八千唐軍,以及兩萬三千餘的葛邏祿軍、拔漢那軍組成。葛邏祿軍的背叛引發了部分拔汗那軍的投降、潰敗,構成了這一戰最大的損失。而在戰敗之後,高仙芝帶著近四千的唐軍返回了安西。
這種程度的戰敗,並不至於使安西軍失去控制西域的實力。
然而,葛邏祿的叛亂透露著了大唐對諸胡的震懾力正在減小,需要警醒的是,阿布思叛逃之後,正是投奔了葛邏祿。
再繼續往下想,葛邏祿一直是受回紇控制,回紇雖然沒有背叛大唐,卻沒能及時有效地控制住葛邏祿,隱隱有了離心離德的趨勢。
想著這些,李隆基對高仙芝沒有很惱怒,但必須考慮賞罰,以及這一戰之後對西域、吐蕃的戰略改變,不由一陣頭痛。
繼續往下看了看,封常清提及了此戰中立功的將士。
“事急,李嗣業馳守白石,路既隘,步騎魚貫而前。會拔汗那還兵,輜餉塞道不可騁,嗣業手梃鏖擊,人馬斃僕者數十百,虜駭走,大軍乃得還……”
李隆基忽覺一陣頭痛,閉上了眼,把宮人們全都喝叱了出去。
“都滾!”
待最後一個宮娥的身形離開大殿,他猛地把手裡的奏摺摔了出去。
他少有如此發怒的時候,並不僅是因為戰敗,而是因為那種失去掌控的感覺偶爾浮了上來。
殿內安靜了很久,還是有人輕手輕腳地進來了,是高力士。
高力士身材高大而壯碩,走過大殿卻能不發出一點聲音,顯得有些詭異。到了御榻前,見李隆基正以一種頹然的姿態坐著,花白的頭髮並未梳理,亂糟糟的。
當所有的偽裝都卸下去,這就是一個年近七旬的老人而已。
“聖人。”
“為何從驪山回來之後朕覺得一切都很糟糕?”
“總會有心情差的時候。”高力士俯身拾起地上的奏摺,飛快地掃了一眼,並沒有大驚小怪,而是以平和的聲音道:“是聖人的心情糟糕,不是事態糟糕。等聖人心情好了,一切自會好起來。”
李隆基對這句話深為認同,他是天-->>
子,天下萬物自然會受他的心情影響。
高力士道:“聖人千古明君,何等風浪未見過?眼下遇到了尋常難題,以尋常之法解決罷了。”
“故而,朕離不開你啊。”
“聖人可是要召幾位重臣來議事?”高力士把奏摺擺回御案上,準備給李隆基梳頭。
“不。”
李隆基搖了搖頭,道:“且先把它收了,待千秋節後再議。”
語罷,他亦感覺到如此顯得有些昏庸了,努力想做出更英明些的決定,疲倦感卻讓他打從心底裡厭惡立即去處置這樁複雜的政務。
節後再冷靜處置,不失為一個好決定。
高力士遲疑了片刻,沒有開口諫言,問道:“那千秋節?”
“照舊。”李隆基喃喃道:“朕夢到司馬承禎了,他告誡朕須在生辰前閉關兩日,不見外臣。”
“回聖人,薛白正在宮外求見,稱有重要之事,老奴可要去驅了他?”
~~
八月初四,輪到袁思藝在宮中當職,晨鼓一響,他當即趕往興慶宮。
天才亮,長安城也剛剛從沉睡中甦醒,所有人的動作都顯得遲頓。只有袁思藝會在不經意間顯出焦急來,他不等馬匹停穩便翻身下馬,丟下馬鞭就邁步進了才打開的宮門之中。
高力士正在偏殿的廡房中歇息,睡得很淺,聽得一點動靜便驚醒過來。
“如何來得這般早?”
“我有要緊之事稟報聖人。”袁思藝道:“可好打攪聖人?”
高力士輕輕搖了搖頭,以目光示意聖人心情並不好。
兩人共事多年,極有默契,往日只這一個眼神袁思藝便知該怎麼做。可今日他竟是踱了兩步,道:“真是十萬火急之事,關係重大。”
高力士見袁思藝不對他吐露,嘆道:“待聖人醒來吧。”
待聖人醒來,已輪到袁思藝侍奉,他自然不必參與此事。沒有一個字的推託,他已置身事外。
袁思藝點了點頭,沒有拉高力士分擔責任,也有可能是不信任他。
然而,一直從清晨等到下午,太陽偏西,把地上的樹影拖得很長,聖人始終沒有起身。
有小宦官匆匆趕來,稟道:“大監,煙花已經開始運進城了。”
“多派人手去盯著。”
袁思藝蹙眉,猶豫著是否設法叫醒聖人,想了想,問道:“陳玄禮在何處?”
“陳大將軍今日似乎不在宮中。”
“我問的是他在何處?!”
“奴婢該死,不知。”
要不了多少時辰,長安又要宵禁了,想到明日便是千秋節。袁思藝終於咬了咬牙,進入後殿,隔著守衛,小心翼翼道:“聖人?”
連著喚了兩聲,御榻上才有了動靜,李隆基淡淡問道:“何事?”
“老奴不敢打攪聖人,奈何事關重大。”袁思藝斟酌著,緩緩道:“臣懷疑,薛白有借煙花行刺聖人之嫌。”
他沒有馬上拋出他對薛白身世的懷疑,在沒有充足證據的情況下,此事甚是忌諱,於他也無好處。
於是,他儘量把來龍去脈說得與他無關。
“右相之子楊暄與薛白同窗,前兩日去了煙花作坊,他有一名隨從無意撞見了煙花的原料中混雜了箭簇,向內侍省稟報了此事。老奴不敢設想,倘若那些箭簇與煙花一起射向人,會是何結果。老奴無知,唯以聖人安危為重。”
李隆基在御榻上坐起,盤腿打坐,閉著眼聽著,末了,問道:“依你之意,如何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