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唐華彩 第112章 踏青(第3頁)
“若能與薛郎討論榷鹽,榮幸畢至。”
“咦。”杜五郎轉頭一看,此時才反應過來,“薛白去了何處?”
“……”
眾人遂讓青嵐與曲水去找。
兩個小婢女沿著曲江小跑了一段,一路喊著,前方杜二孃迎了出來。
>
“何事急衝衝的?”
“安仁坊的大郎帶了友人來,想要結識郎君。”
“哪位友人?”
“好像是公輔兄。”
杜妗道:“知道了,你們先去,我帶他們一道回去。”
趕走了兩個婢女,她在池邊等薛白與杜媗說完話過來,三人自然而然地往回走。
“杜位是個好說話的,朋友多,待人也真誠。依我看,他是想給友人謀個闕員。”
“眼下楊銛剛掌權,正是招兵買馬之際,最不缺的就是闕員。”薛白道:“只要人能用。”
杜妗道:“元載元公輔恰是王忠嗣的女婿,你這豈不是打瞌睡便有人送上枕頭。”
“是啊,他與我想到一塊去了。”
走了一會兒,杜家姐妹停下腳步,讓薛白獨自去交遊。
看著他的背影,杜妗附到杜媗耳邊低語了一句什麼。
“你別胡說。”
杜媗轉身要走,杜妗卻是一把摟住她的腰。
在這片曲江麗景之中,姐妹倆如小時候一般追逐打鬧起來,裙襬飛揚。
~~
薛白認為元載來此並非巧合,而是因為這是個絕頂聰明之人。
王忠嗣這位太子義兄、四鎮節度使,眼下遠沒有看起來那麼威風,甚至像是被架在火上烤。
身佩四鎮帥印,控戎萬里,西北勁兵重鎮盡數掌握於一人之手,這是大唐開國一百餘年來未有之事。
假若李隆基駕崩了,王忠嗣便是李亨能穩妥繼位、掌權的最大保障,李亨會有很長一段時間必須倚仗他、安撫他,直到羽翼豐滿。
問題在於,李隆基不像要死的人,且自認為還能活很久。
聰明人都看得出來,王忠嗣已經成了聖人喉嚨裡的一根刺。
石堡城,真是邊戰的問題嗎?
戰或不戰,勝或不勝,王忠嗣怎麼選?
元載必然看明白了這些,也許早已謀好了出路,而楊銛一黨橫空出世,卻能成為他更好的出路。
“薛郎當面,我歸長安時日雖短,卻已聽聞你諸多事蹟,今日一見,方知薛郎風采更勝傳聞。”
“公輔兄太客氣了,我亦久仰公輔兄的大名。”
“哦?你何時聽說過我?”
“聽聞過公輔兄與兄嫂的佳話。”
元載遂與妻子對視一眼,微微一笑。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王蘊秀瞪了元載一眼,頗顯爽豪之氣,大大方方向薛白笑道:“你喚我一聲嫂子,往後但凡有事,開口則已。”
薛白竟也不客氣,應道:“必有求到兄嫂之事。”
眾人撫掌而笑,元載便與薛白談及鹽鐵、賦稅之事。
他入仕之後,先任新平縣尉,再任黔中監選使判官,對民生實務非常瞭解,且是真的有才幹,一開口,便讓薛白刮目相看。
“除朝廷定額收鹽稅之外,鹽業實掌握在大戶手中,薛郎或以為鹽場勞役者皆僱用之民?不然。治畦、修池、澆曬皆苦役,勞作者皆大戶之奴役。榷鹽法‘民採、官收、商販’,欲使貧民採鹽,朝廷掙一部分利益再賣給商販,實則對鹽業大戶橫插一手,向豪商收稅。然而,若施行不當,鹽價必飛漲,到頭來依舊是購鹽的普通百姓受難……”
元載侃侃而談,舉了幾個他外放任官時地方小鹽場的例子,同時還觀察著薛白的反應。
當看到薛白不停點頭,對他的看法深以為然之時,他則開始提出了他的意見。
“我以為,榷鹽的關鍵若只在以鹽收稅,雖短期內必有大成效,-->>
然而若不加控制,鹽價一漲,私鹽橫行,則亂也,故而關鍵當在於朝廷能掌控鹽價。對此,我雖不才,亦有拙見,薛郎不妨過目。”
說到這裡,元載竟是從袖中掏出一紙策文。
薛白接過,仔細看了,已不住點頭,喃喃道:“公輔兄高見。”
他臉色凝重起來,深深看了元載一眼,有些猶豫。
元載盤膝端坐在草地上,身形筆直,眼中帶著自信。
他不知薛白還在猶豫什麼,卻知自己是能助楊銛辦好榷鹽之事的人才。
良久。
薛白似乎看了王蘊秀一眼,有了決定,道:“公輔兄可否將這封策文留給我,我想請國舅一觀。”
元載大喜。
他已是進士出身,在九品官任上向八品官邁步,而今日所為實則是在向一個白身少年投行卷。
但值得,得薛白這一句話,他的前程已明朗了起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