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劍遠行 作品

第542章 水入江河,沙落灘塗(第2頁)

 

某這一生,都在為了維持盛唐而奔走。

 

現在天下大亂之勢已成,唯有先破後立才能解此困局。

 

我老了,也累了,沒有精力再陪著那些蠅營狗苟之輩們折騰了。

 

入長安之後要如何,你自便即可,不用顧慮我的想法。”

 

方有德將李嘉慶扶了起來,這回李嘉慶沒有再勸了,只能微微點頭無奈嘆息。

 

方有德萬念俱灰,已經對於榮華富貴這些外物不在乎了,這就是一個想找個無人之處安度晚年的老人罷了。

 

人還未老,心卻已死,悲哉痛哉。

 

“明白了,請大帥保重!”

 

李嘉慶抹了抹臉上的淚水,鄭重抱拳對方有德行了一禮。

 

“人生世事無常,你也隨遇而安吧。”

 

方有德對著他擺了擺手,獨自朝著拴馬的樹林邊走去。

 

……

 

這一年本該是天寶十三年,但因為太上皇李隆基“不慎”從勤政務本樓跌落摔死,天子李琩便下令改年號為“寶應”,遂為寶應元年。

 

長安城內有“謠言”傳得沸沸揚揚,說太上皇之死,其實是天子李琩所為,然而官府卻一口咬定太上皇是自己不慎跌落摔死的。

 

只不過,從金吾衛四處抓捕傳播流言的人,以及太上皇靈柩草草送入尚未完工的泰陵來看,太上皇的死因很有蹊蹺。

 

並且天子很不待見太上皇,壓根不想盡孝道,也是明擺著的。

 

再有,當日在興慶宮內值守的侍衛、宮女、宦官一百多人,在事發後,都以“疏懶懈怠”導致太上皇身亡為由賜死,也讓外人感覺出這件事內幕重重。

 

不過朝廷內部各種事務,在李泌的操持下,倒是出奇順利的運轉了起來。

 

在官軍大勝河北叛軍後,李琩下旨,封李光弼為河中防禦使,領兵鎮守蒲州,可以自行招募團結兵補充兵員。

 

同時封高仙芝為潼關防禦使,領兵鎮守潼關。

 

然後朝廷下令,在長安以西的武功、虢縣、雍縣等地劃分防區,設立鳳翔府,將控鶴軍安置於此。

 

與此同時,李琩還冊封李嘉慶為鳳翔節度使,李嘉慶之子李懷光為千牛衛大將軍,侍奉天子左右。

 

顏真卿“轉正”後擔任中書令,右相;李泌擔任侍中,左相。中樞內其他因為戰亂造成的官位空缺,也都在短時間內基本補齊。

 

畢竟,三條腿的蛤蟆不好找,想當官的文人一抓一大把。

 

很難說如此老道的操作,是出於李琩之手。

 

但不管怎麼說吧,長安中樞機構開始重新正常運轉了起來。看上去,一切都挺好,似乎無事發生一般。

 

只不過未來會如何,誰也不知道。

 

因為不只是全國各地,就連長安城內,都是暗流湧動。天子弒父殺君的流言,在權貴圈子裡面傳得愈演愈烈,幾乎已經到了街知巷聞的地步。

 

那些外放全國各地鎮守的皇子們,他們會如何應對這件事,誰也說不好。

 

那些居住於長安城內的李唐宗室,各路關中權貴們,他們會有什麼反應,誰也說不好。

 

而那個幾乎是以一己之力,打敗河北叛軍進攻的方有德方大帥,則突兀的消失在了所有朝臣權貴們的視野當中。

 

他什麼也沒要,什麼也沒說,甚至沒有去長安,就這麼不告而別了。

 

身著粗布麻衣,身上沒有一件飾品的方有德,看起來如同一個身無長物的糟老頭子。

 

他就好像一顆細沙隱沒於沙灘上一般,回到長安後就再也不見蹤影,誰也不知道他去了哪裡。但他用兵如神,沙場未逢敵手的不敗神話,卻在街頭巷尾,人們茶前飯後流傳開來。

 

時間一晃一個月過去了,長安城內的因為基哥“突發意外”身亡的暗流,似乎漸漸平靜了下來。人們忙於秋收,忙於屯糧,都在忙自己的事情,弒父殺君的流言也漸漸平息。

 

秋風卷著落葉,秋高氣爽中隱約帶著一絲寒意。

 

這天,一個穿著樸素的中年男子,來到渭南縣附近的金粟山旁,李隆基的陵墓就在這裡。就連泰陵入口處的哨所,都修得極為簡陋,不像是要長期駐守的。

 

天子李琩似乎對基哥怨念極深,強烈反對將生母武惠妃與基哥同葬,亦是不肯將泰陵完工。

 

“站住,你是什麼人啊?”

 

一個控鶴軍士卒,懶洋洋的上前,將面前這個中年人攔住。

 

他們被派來看守泰陵,本就已經很不爽了。只是因為不是長期幹這活,守到今年年底就可以撤,這才接下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