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劍遠行 作品

安史之亂前,河北到底是個啥情況

評論區有人在問這個問題,所以我單獨開一章說說。

 

這段歷史啊,被宋代文過飾非,春秋筆法改得面目全非。單獨拿某個史官的史料出來,很容易帶有他本人強烈的政治意圖與個人見解。

 

不值得采信。

 

所以我就不引史料了,把視野放長遠,以安史之亂後的百年為線,來談一談河北那時候是個什麼情況。

 

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很多歷史謊言,是經不起時間推敲的。

 

首先必須要說明一點,說安祿山在河北不得人心,或許是有幾分道理的。

 

但是!

 

要說河北人支持唐庭,那就純粹是為了政治記錄歷史,連基本事實和歷史邏輯都不講了。

 

永遠都不要低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吐蕃人打進長安的時候,因為不得人心,連晚上都不敢出軍營,怕被長安遊俠給宰了。

 

這才叫人心所向!連愣子吐蕃都不敢強來。

 

要是河北人能像這樣反對安祿山,可以說安大帥連范陽都出不去。

 

如果河北人當真支持唐庭,史思明是不可能在絕對劣勢的情況下,反殺顏真卿的“討逆聯盟”的。

 

不需要找什麼證據,其結果就是最大的證據。

 

有個被所有人忽略的事實是:安祿山不是河北人,也不代表大多數河北人的基本利益。

 

對,不僅他不是,他的親信,那些雜胡首領,甚至麾下精銳的同羅騎兵,也多半不是。

 

但是,還有另外一個被大多數人忽略的事實是:唐庭裡面當家做主能說得上話的,也不是河北人啊!

 

包括領導河北各地抗擊“安史叛軍”的,也多半都不是河北人,比如說顏真卿等人,家族在關中落地已經好幾代人了。

 

現實沒有那麼甜蜜,更多的則是“兩害相權取其輕”。

 

河北人,某種程度上說是被裹挾的,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前期被動參與,後期主動適應的。

 

沒看錯,真要以“反對唐庭的就是壞人”這個標準看,河北百姓是在安史之亂後期變壞的,而且全民壞人。

 

對他們而言,其戰爭過程本身,都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都是妻離子散,都是生死一線,都是一路哭。

 

無論是站在安祿山這邊,還是唐庭這邊。

 

真正不同的,僅僅是戰爭的結果而已。

 

如果可以選,河北人恨不得安祿山、顏真卿這幫人全都互毆被打爛,最好是死得一個不剩,然後河北就是他們說了算。

 

以百年後的眼光回過頭來看,安祿山是唐庭派來河北“鎮場子”的。顏真卿等人,也是朝廷派來河北“鎮場子”的。

 

在河北人看來,這算不算是唐庭養的狗兒互咬?

 

他們打生打死,一頓操作猛如虎後,看看誰成了河北的贏家?

 

是田承嗣這樣家族紮根河北的本地將門!

 

史書的隻言片語可能騙人,但歷史脈絡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