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指鍵仙 作品
第472章 變易、不易、簡易
占卜,起源甚早,在刀耕火種的原始社會,就已經出現。
原始民族對於事物的發展缺乏足夠的認知,因而藉由自然界的徵兆來指示行動,但自然徵兆並不常見,須以人為的方式加以考驗,占卜之法應運而生。
在最初之時,“佔”和“卜”所指不同,“佔”(zhan)之意為觀察和推斷,“卜”(bu)是指用火來燒灼烏龜殼。
當龜殼受到長時間的高溫炙烤,就會出現裂紋,被稱之為“兆”。
在甲骨文字裡面,“兆”的字形,便像是裂開的紋路。
古人便觀察裂紋的形狀和走向,也就是所謂的“兆”,來判斷未知,以定吉凶。
當然,這是最原始的占卜方式,非常簡陋,準確性也無從談起,倒像是一種尋求心理安慰的做法。
當時的古人們會認為,經過神聖的求卜過程,那些無生命的自然物就獲得了神聖的象徵意義,就如同龜殼呈現出來的裂紋形狀,不是人為的結果,而是神靈和上蒼的啟示與告誡。
所以在原始社會,占卜更多是一種儀式,其結果往往不代表事實。
若干年後,《易經》問世,才讓無根無據的占卜一道有了理論基礎,方法也變得多種多樣,不僅僅侷限於燒龜甲,如筮草、石頭、棋子等等,都可以用來“卜”。夶風小說
《易經》是華夏民族歷史最悠久的一部經典著作,被譽為大道之源、群經之首、設教之書,它有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yao),卦和爻都有說明,即卦辭和爻辭,可作為占卜之依據和參考。
相傳,三皇之首的伏羲氏畫出了先天八卦,周文王將其演變為六十四卦,並寫出卦辭,到了春秋時代,又經過孔子註解的《易傳》,將其義理彰顯詮釋,於是便有了完整的《易經》。
易之一道,包羅萬象,人更三聖,世歷三古,《易經》由上古伏羲氏、中古周文王、下古孔子這三位偉大的聖人共同譜寫,終成千古奇書。
那什麼是“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