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熱胖子 作品

第918章 殖民地貨幣

聽到這些,林默才恍然大悟,他還想說呢,市場上的日元怎麼跟取之不盡一樣,感情都他孃的是同一夥老演員啊!難怪查半天都查不到這些日元是從哪來的?

 因為其只提供給買庫單、押單的人,事後又會回收,意味著這些錢絕大部分都在市場內打轉而非是流失,不是老演員又是啥?

 至於為何難查,因為借款者不會想太多,糾結這些錢從哪哪來,只以為是正常籌集到的資金,你去問去打聽也查問不出個所以然啊!因為人根本沒意識到存在問題,怎麼說給你?

 這裡多提一嘴,民國時期的上海因炒作、投機之風盛行,為這些行為提供加槓槓資金、融票融券等服務的,是一門非常龐大也非常興盛的生意,甚至可以說其很成熟還很尋常,所以說這些投機客不會因此有多少糾結懷疑,因為已經是很習以為常的事。

 再一個,其將日元換回來,是等了幾天再去的,這手段不可謂不巧妙,過了這個時間,對方是見好就收並獲利離場走人?還是又按耐不住想再入場,買賣只是簡單的換了次手?

 這些幾天時間已經基本足以分清,前者便可尋覓過去將日元換回來,對方離場走人了,市面上自然沒多少相關消息傳出,若非查到這些,就算傳出丁點消息,也只會認為是正常換匯生意。

 至於後者,反正錢基本還在市場上打轉,也不用太急,盯著下一波賣家就行,見有離場意向的,再去將日元回收就行,這些推論,林默後面順著線索摸排了下,基本得到證實。

 只不過這肯定不會僅是大錢販子進行的正常生意,背後肯定有人在操縱,所謂賺的抽水,大概率是分潤給大錢販子的好處,掩飾背後真實目的罷了。

 畢竟國人不太樂意接受日元不假,但對這些殖民地貨幣,至少在上海是不會有多大接受度的,所以兌換至少會是等價換乃至還需貼給對方一些利才行,如此才可能盤活這項生意,讓它運轉起來。

 其中兌換量最大的是港幣,由滙豐、渣打和有利三家香港銀行從19世紀60年代起便發行的紙幣,港幣在國接受度、流通性都算比較高的,甚至其發行與流通量的半數都在大陸,只不過以廣東居多。

 上海這邊,對港幣也沒太多排斥,畢竟相比起國內五花八門、混亂不堪的貨幣,其幣值的穩定性要好上太多,只不過在這邊沒什麼影響力,直接用於消費肯定不行,但錢販、銀行這些肯定收兌,大宗交易用它也不是問題。

 至於叻幣,是馬來西亞、新加坡與文萊在英殖民地時期,由英殖民地政府所發行的貨幣,其自1826年使用至1939年,當地貨人稱其為叻幣。

 因為那邊華人華僑很多,與上海這邊有經濟貿易往來的南洋華商洋商也不少,所以這邊的匯市、銀行這些也是認的,不過福建及兩廣對其認可度更高,當地絕大部分華人便是由這些地方出海謀生的,僑匯、歸鄉帶回的貨幣不少,不過在這些地方待遇也類似港幣在上海的情況。

 法屬印支元,是法國建立起印度支那聯邦後,為了發展殖民地貿易,並聚攏錢財,於1885年開始鑄造的法屬印度支那貨幣,其在國內流通量不少,最為國人熟悉的,是其一元銀硬幣坐洋,不過本次用於換取的是法屬印支元紙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