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行貓步 作品

第61章 向好的局面

    軸承的量產,極大的促進了播種機,三輪車及犁鏵的發展,有了軸承,郝亮先後改進了三輪車,播種機和鏵犁,運輸板車也同步製造中。
 

    三輪車改進最容易,在原本的車輪上加裝上軸承便可,改裝後的三輪車輕便的不是一星半點。
 

    郝亮用三輪車裝了鐵錠測試了行駛情況後,發現三輪車最多裝六百斤的鐵錠,再往多裝軸承會出現超載,而且車輪也有些變形,行走非常困難。
 

    原本滾筒式播種機只能播種單行,雖然比人工種植快,但是依然不夠,有了軸承後,郝亮開始製作可同時播種十行的播種機。
 

    半個月後,新款播種機問世,郝亮迫不及待的將播種機搬運至田間地頭進行測試,除了齒輪略顯粗糙,聲響有點大以外,耕種效果令郝亮非常滿意。
 

    此款播種機只需一頭牛,或者驢,馬,騾子便可輕鬆使用,單個播種機一天種植糧食預計可以達到十畝。
 

    新款播種機成功研製後,郝亮沒有聲張,擔心影響上一批播種機的訂單,因為目前為止,滾筒播種機已經完成了一半的訂單了。
 

    與此同時,專用運輸鐵錠的板車也順利下線五輛,原本考慮的三個輪子,最終改成了四個輪子,目的是提高板車的載重量。
 

    新的板車下線後,郝亮也第一時間組織了測試,板車的輪子為全鐵製輪子,鑄造的輪轂,輪轂外圓鉚釘連接著數塊略帶弧度的薄鐵板,行走起來平穩結實。不足之處就是在石板路上聲響較大。
 

    板車裝了兩千斤鐵後,兩個人便可拉著正常行駛,用一匹馬拉著進行測試後也沒毛病。
 

    有了自己的板車,先前僱傭的馬車便不需要了,郝亮與馬車所有者協商後,買下了十二個馬車,並且又做了五輛板車,僱傭馬車車伕為自己車隊的車伕,按月發放工錢。
 

    先前每天運送鐵錠的工作也改變為每滿兩萬斤鐵運輸一次,車隊閒置的時候,郝亮著手組織改良他白嫖的兩千畝地。
 

    郝亮計劃分階段改良兩千畝鹽鹼地,首先開挖溝渠,引附近五里地遠的河水進行漫灌,加高地壟,將有害鹽分沖刷到土深層,或者持續灌水,積水一段時間後,通過排水處理或自然蒸發等方式排除,從而使得土壤的含鹽量降低,逐漸變成適合農作物生長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