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藏兵洞(第2頁)
“是啊是啊,木老爺子確實很有名。以前也有許多教授慕名來拜訪他,主要都是調研巴東文字的事。”
在村子最北邊的一棟兩層石樓下,村長停住了腳步。
“你們自己進去吧,我已經安排好了。副村長陪著你們,我還有事,晚上你們攝製組就住村委會。有什麼要求儘管說。”
和村裡其他房子一樣,眼前的石屋也是用石塊壘成的。只不過看上去更古老一些。
一位白髮老人推門出來,德光趕緊爬上石階,以免他下來迎接。
石屋分內外兩間,只有一些木質傢俱,簡樸陳舊。
木大爺70多歲,精神矍鑠,古銅色皮膚,皺紋像刀刻一般。
德光在坐在八仙桌的長凳上坐下,打開錄音筆。
這是一次前期採訪,需要在正式拍攝前確定正式的採訪要點。
採訪進行了兩個小時,老人未見疲乏,滔滔不絕。
“這村子的建築造型怎麼這麼奇特?”德光將話題導向最關心的方向。
“因為它從一開始就是一個軍事建築,”老人目光炯炯,“這個村子裡的村民其實都是士兵的後裔,最早到這裡的是一支土司的衛隊。”
“衛隊?他們為什麼來到這裡?”
“年代久遠,很多東西只是口口相傳,我也不清楚真正的目的。”老人的目光有些躲閃,顯然有什麼不願意說。
“村子周圍的山上是不是有遺留下來的古洞?”德光試探著問。
“有很多。”一旁的和小強插話,“我小的時候經常爬上去玩。”
“那些洞穴年代非常久遠,是存儲糧食、軍械用的。”老人介紹說,“最初是一些天然溶洞,一代代土司不斷挖掘,形成了複雜的洞穴網。”
“我有一次進去迷路了,一整天沒找到出路,差一點餓死在裡面。”和小強補充道。
張哲翰感覺他們說的正在接近真相,如果這裡真的是遺蹟,一定不會在村裡,而是在那些神秘的古洞。
“您作為木氏土司後人,手裡有古代傳承下來的文物嗎?”德光問到了敏感問題。
老人看了看副村長,沉默不語。
見老人不說話,德光忙說:“我只是瞭解瞭解,如果你不方便說可以不說。”
“我要找一找,你們明天再來吧。”老人的話頗有緩兵之計的意味。
午飯安排在嚮導大伯家,兩位女主人忙前忙後,做了一桌村裡典型的農家飯,樸實無華,但很可口。
按紀錄片行業的規矩,德光堅持付了飯錢。
下午寧妮繼續拍村景,安排張哲翰跟著和小強,在副村長的陪同下,上山去找那些古洞。
出發之前,和小強特意在大伯家的廚房裡拿了根木棍,木棍的一頭裹著一團黑乎乎的東西。
一個土司,帶著衛隊,進了大山深處,在山頂築起如此堅固的防禦工事,究竟是為了什麼?
-
和上山的路比起來,去山洞的路簡直就不能算路,甚至連羊腸小道都算不上。
地上沒有土,路在岩石上。
堅硬的地上,一行明顯是鑿出來的凹坑,在兀然突起的岩石間纏繞延伸。
凹坑剛好能放下一隻腳,已經被踩磨得很光滑,一不留神就會站不住。
“古洞只有兩個洞口,一個在東邊,另外一個在西邊。看著直線距離才幾百米,真要走出來至少得一個小時,那還是不迷路的情況下。”
和小強在凹坑路上走得很快,畢竟這是他兒時的樂園。
“平時有遊客來的話,也能進古洞嗎?”
“當然可以,這裡與世隔絕,遊客稀少,旅遊部門的管理到不了這裡。”副村長說。
副村長體型瘦削,尖嘴猴腮,與和小強形成鮮明對比。
終於爬到了半山腰,一塊十幾平方米的平地上,有一棵古松,松下一張石桌,幾條木凳。
“就是這裡了。”和小強指著松樹。
張哲翰這才看見,合抱的古松後面,有一個不太顯眼的山洞。洞口巖壁上,有三個隸書大字:藏兵洞。
“這是一位考古學家寫的,以前沒這字,名字也是他起的。”副村長對張哲翰說。
“藏兵洞”的“兵”,既可解釋為“士兵”,也可以解釋為“兵器”,看來這位考古學家是個高人。
一進洞口就是個彎道,拐過彎道,一陣冷風撲面而來,風裡夾雜著陳舊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