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0章 拿不出答案來(第2頁)
如果真的被揪了出去,那他這輩子都別想再參加科考了,甚至連官位都保不住了。一個讀書人,終生無望。
大爺在上,群臣在下,書生在下,怯弱的書生,愣愣的望著這兩道題,大腦一片空白,根本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
殿試是在晚上進行的,三根香燭被分發給考生。蠟燭一滅,大家就只能乖乖待在原處了。不少人都是在哀嚎中被拖出去的。
本研究共設了兩道題,一道與新政有關的議題,另一道則是考查同學對於「新政」的把握程度,以及他們對「新政」的看法。第二個議題是有關人的“教化”,他從《論語》中提出“有教無類”和“可以學習,但不可學習”兩個主題展開論述。
何雨柱在看到這兩道題的時候,就想到了自己的問題。
以他如今的見識,論起策問來,肯定是穩佔上風的。
華夏幾千年歷史,土地,賦稅,教育,那都是一種很大的制度,經歷了幾代人的改革,才能讓後代有更好的發展。
雖然兩個國家的發展歷程並不完全一樣,但它們的發展趨勢是一致的。這一時代的政局,和何雨柱所看的歷史,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政策產生的原因、過程、效果,以及推行過程中遇到的障礙與缺點,何雨柱都一清二楚。後世之人,往往在評論史書之時,都會問一句:“若是我,又該如何?”
比如說,他們的稅收體系,就與土地有關,如果沒有了自己的田地,那麼他們的日子就不好過了,而一些有錢人,則可以獲得大片的田地,而且不用繳稅。導致重大的社會矛盾和減少稅收收入。再加上苛捐雜稅,加重了佃戶的負擔,使官吏有了更大的操作餘地。再這麼下去,那就是天下大亂了。
重新估田賦,統一賦稅,實行糧食代銀,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何雨柱略一思索,便用現在的方法,先在草稿紙上勾勒出一個大綱,然後再修改幾處,然後提筆,一整條論文,連一分鐘都沒花掉。何雨柱沉浸於聖賢書中很長時間,今天終於有所感觸,心中豪氣頓生,靈光乍現,似乎不用思考,便可隨手拈來,如同得了天意一般。